双减·落地行动北京朝阳:以“合作对话”推动教育提质增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正是因为有了前几年的准备,“双减”政策落地后,课题校的校长和教师不仅不慌,而且胸有成竹。

    “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落实在每一次学科教学中。而‘合作对话’式课堂恰恰体现了师生间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只有师生在尊重、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开展有效的学科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双减’的目的。”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说。

    更让校长们欣喜的是,合作对话不仅适用于教学,也适用于教育,不仅适用于教学管理,也适用于学校管理和家校互动。

    当学校以平等、尊重、合作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家长对话、与社区对话,学校的管理文化发生了变化,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也在不断优化。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校长李玮告诉记者,学校首先转变了管理观,从“坏人假设”转为“好人假设”,从制约防范转为促人向好,因为合作成长共同体的基础是尊重,是平等。为此,这所成立不过9年的学校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看到首批进入课题实验的学生抽测成绩后,学校惊喜地发现,4年之后孩子的成绩有了大幅提升,且高于朝阳区平均水平。

    “正是因为有了合作对话的方式,学校吸引到更多社会资源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王利如告诉记者,三里屯一中与所在街道互动,开展学生“走进三里屯”活动,让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社区的同时,还邀请社区居民和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选修课、职业体验课。

    “如果现在课题结束了,你们还愿意继续实验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实验学校教师给出的答案非常一致——“我会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是师生双减负且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

    在课堂上播下“合作对话”的种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改变,“合作对话”是一种课堂范式,更是教育教学的内核。

    “‘合作对话’式课堂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文化,更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即教师与学生既不是师徒关系,也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合作成长共同体。”王世元说。

    2021年7月,王世元撰写的《理想教育文化建构:“合作对话”教育教学范式的理论与实践》出版,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合作成长共同体是构成“理想教育文化”大厦的梁柱和基础。

    “如果这样的合作成长共同体能够构建起来,那理想教育文化就不会是一句空话,那我们培养‘最佳公民’的目标就会实现。”王世元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改革还在继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