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 见“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门课程或这门学科有什么用,是我在大学里听到最多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技术和经世致用的课程是很好解释的。但有一类学科,它需要反复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比如,大学语文有什么用?美学鉴赏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悦享生活、文化传承、无用大用之类的。但这种回答并不“解渴”,并不能形成力能扛鼎的说服力。这种经世致用的传统价值尺度,不太适合鼓励伟大的原创发明,同样也不太适合评价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

    我很清楚,一堂好的人文课,学生是非常喜欢听的。在物质化社会的一隅,它能开辟一个超越物质的纯粹空间,直抵人心和人性,最能体现作为人的教育本质。学生在此过程中,拓展了知识视野,提升了表达能力,改善了思维品质,也提升了审美层次。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人文学科中的“真善美”教育,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与思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人文课程的文化价值更加难以量化。而在“万物皆可量”的时代,大学语文乃至属性相似的人文学科自然容易被挤压到边缘地带。有教育专家为此痛心疾呼:育人工作何以能用数字量化?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非产品和机器,学校不能视作工厂。学校与工厂最大的区别是,学校要化育有温度、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生产统一标准的冰冷零部件。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教育已经是也应该是当下社会非常重要的教育板块。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就是生产力,科学思想以及由此主导的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唯有如此,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浪前行。

    但别忘了,教育是“人学”。往大处说,科学技术的起点是人,是因解决人类问题而存在的;往小处说,技术会过时,掌握技术的人是社会人,终究会有“年龄保鲜期”。只有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精神面貌良好的人、一个掌握强大学习能力的人,教育才是成功的;再往深处说,也只有在人作为个体得到充分的尊重,科学技术的伟大创造才会更有可能。只有伟大创造不断涌现,世界科技强国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只重技术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冰冷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要回到“人”,再从“人”出发。

    (作者单位系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