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元:教育应凸显对人的观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世元: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词语。我感觉“启发”还是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但在“合作对话”课堂范式里,我们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并且“扰启”即扰动和启发,先扰后启,即通过引入新的信息或情境来启发学生内省、质疑和实践,而教师就是这个信息和情境的引入者、创设者,以此让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着“启”,而是自主自动地开始学习和思考。只有当学生自主学习开始的时候,才是教育真正发生的时候。

    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变化,我更想以此唤起社会及教育界理念的改变,我们必须主动起来、行动起来,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习、思考、提问的情境,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的最佳公民。

    建构新时代教育文化场

    中国教师报:许多人都特别佩服您的行动力,4年多的时间,虽然公务繁忙,我们注意到您一直去学校听课,并且频次非常高。一直以来促使您不断进行改革实践的动力是什么?

    王世元:因为我想尝试从“根”上改变教育。而要使这种改变发生,我认为唯有选择文化路径。因为,只有改变人们赋予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而形成人们对教育新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时候,教育才能发生根本变化。否则,只能是工匠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突破。教育改革的历史证明,人们如果不改变传统教育文化,即赋予教育追求“纯粹知识价值”的文化,那么不管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选拔方式改革、资源配置改革,都难以动摇教育追求“纯粹知识价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人们对教育传统的价值追求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甚至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当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有明显不足,且对教育明显不足已经达成共识,而又难以克服传统教育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惯性的时候,必须寻找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的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建构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教育文化的同时,必须构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相适应,且具有新的、清晰的教育路径、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原有教育文化的不足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到。然而,“文化”又有巨大的惯性。教育文化也不例外,它直接影响着人们追求教育价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一种教育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的教育文化,既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从文化的视角观察,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着眼于人们赋予教育的价值。传统教育文化追求的价值是“纯粹知识传授”,这一价值追求决定了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导向。对此,很难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因此,人们如果不动摇传统教育文化价值追求,我国教育综合改革不仅受制于教育工作者传统教育文化的束缚,也难以突破从家庭、政府到社会形成的传统教育文化舆论场。

    在扬弃传统教育文化基础上,构建新时代教育文化,是教育的根本性改革。虽然不像推广某种教学模式那样容易,但教育文化的改变才是更深刻、更持久的。

    中国教师报:这也是您为什么提出“理想教育文化”的初衷所在。

    王世元:新时代教育文化是“育人”的教育文化,是赋予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更要培养人格的文化。具体讲,新时代教育文化即“理想教育文化”有三点需要把握,一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着眼点,既重视学习科学知识,也重视学习人文知识,是把“人”摆在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培养“最佳公民”;反过来,让理想的“最佳公民”社会反哺新时代个体的教育生活。三是以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展、享受适合的教育为着眼点,从而构建新的教育文化场,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相信,如果每一个人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具有尊重意识、民主思想、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有序的、和谐的、幸福的,我们的教育理想也就实现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