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探索学习的“防疫阻击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疫情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学科主题课程,旨在从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出发,指导学生打破学科藩篱、突破时空隔离,观察真实的社会、感知勇敢的人民、感恩可爱的祖国。疫情之初,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即自主研发并实施了《我的防疫阻击战》综合学科主题课程,鼓励学生以父母、社区、网络为老师,以家庭、社会、祖国为课堂,通过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探究过程、多元实践成果,落实育人目标,实现学校课程建设与祖国命运的同频共振。

    基于课程标准,单元梯度推进。立足国家课程,学校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疫情相关概念的“纵向筛选”和“横向集合”,通过归类学科素养、集合课程网络、搭建课程桥梁,围绕学校“七彩幸福素养”目标,培养“乐思辨、守法规、勇担当、爱祖国的出彩幸福少年”;进一步分解阶段目标,逆向设计评价、梯度设计项目,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三大主题单元,达成“知—行—为”素养目标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从自在自省到自觉自为的循序渐进。

    涵养人文底蕴,增强家国情怀。学校围绕疫情防控主题,按“知彼谋划战略,知己设计战术”的先后顺序,以“科学普及、人文担当、家国情怀”的渐进过程做课程内容的梯度设计。

    在初识新冠病毒板块中,我们设计了《看不见的敌人》主题单元,围绕“它是谁”,通过3个阶段驱动问题开展项目研学:“今年过年与往年一样吗”从传统文化和时政时事出发,融合语文、思政、信息、艺术等学科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社会责任与参与、信息意识与创意实践等素养内容;“病毒什么样”“病毒怎样传”则主要基于生物学基础知识,运用习作或语言表达、美术表现或创客实践等方式做病毒形象的建构,运用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做科学思维与预防诊断。

    《新冠病毒的偷袭》主题单元以“溯源—扩散—现状—历史”的跨学科问题串形式,驱动学生进行数学抽象、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融合地理地图知识,锻炼综合思维、深化区域认知,融入生命观念、彰显科学精神。

    在进行了防疫知识的普及与发展现状的认知后,第三单元《我的防疫作战手册》开始回归学生的居家防控和复课防护的个人指导本身,通过“梳理传播途径”“撰写防疫作战手册”“致敬逆行英雄”3个研学过程,使课程内容落实到积极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行动上,引导责任担当,践行家国情怀。

    自主项目研学,引导创新实践。《我的防疫阻击战》综合学科主题课程采取线上自主选择成果模块,线下项目式研学的实施方式,通过探究复杂、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学习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实现过程中的“学习”和结果中的“发展”。以单元三的项目研学为例,由师生共同确定回归个人及家庭主题,以教师提供项目成果建议、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制作属于自己的《防疫作战手册》,以真实产品和可见成果并展示为导向,开展持续探究、流程梳理、成果展示、评价修改、实践反思。师生协同发展,助推生态变革。随着《我的防疫阻击战》主题课程的梯度推进,学生从浅表学习开始走向深度研学,教师也从学科知识传授开始关注学科素养落地,在综合学科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上带动师生的协同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生态变革。

    综合学科主题课程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学生线上自主选择成果表达、线下自主探究深度学习;打破了学科藩篱,以综合课程跨学科思维开展真实问题探究、生命项目研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不再局限于课程实施者的角色,而是全面参与课程创建、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同行者。主题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以解决热点问题或现实项目为抓手,凝聚主题课程的学科素养网络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织、再整合;学习资源从课本放大到世界,学习途径从教师、父母到社区、国家,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多元的实践成果,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课程采取自主选择成果呈现的方式,突破传统在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自控力”和“自学能力”的远程授课管理缺陷,实现以兴趣为抓手、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教育评价目标。

    另外,综合学科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和改进者都是教师,这就需要学校设计更为系统的学术教研评价和跟踪制度,由传统的课程管理走向课程支持与辅助,全面实现学校课程管理的生态变革,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本文系山东省2020防疫专项立项课题《〈我的防疫阻击战〉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