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舌尖上的课程——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食育食养”课程诞生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以下简称“遂外”),有一组数字一直牵动着校长李启书的心。

    当看到全校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从2016年的36.58%降到2019年的26.13%,体重偏轻比例从2016年的8.36%降到2019年的1.2%后,李启书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落了地。

    3年前的一天,李启书偶然注意到校园里的“小胖墩”和“小眼镜”越来越多。也就是在那时,李启书开始再次琢磨起学生吃的问题。

    与刚担任校长时关注学生能“吃得更好”不同,这次李启书琢磨的是如何让学生“吃得更科学”。直到2018年上半年,他引进了食育食养课程,想以此来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没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遂外学生中的不少“吃货”迅速瘦身,并且对食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俨然成了“知食”分子。

    从“吃好”到“吃对”

    “妈妈,我们学校最近食堂的肉明显少了,是不是学校资金出问题了,想省钱?”遂外一名低年级学生回家后偷偷与家人说。

    听到这一“惊人消息”,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启书忍不住笑了。

    为了降低校园里“小胖墩”“小眼镜”的比例,李启书接受食育食养课程专家的建议,在每天给学生提供的食物中增加了蔬菜、水果和干果的比例,适当调低了肉类的比重,这样的“好心”却差点被学生和家长误会。

    优化后的食谱,其实增加了学校的食品采购支出成本。但李启书说:“这是值得的。”

    为什么要做食育食养,源于2017年的一次活动,彼时李启书第一次听到了专家对“食育”这一概念的解读。

    李启书心想:学生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不正是“吃”出来的吗?

    曾经为了让学生能够“吃好”,李启书专门向学校董事会申请追加学生饮食投入,于是大鱼大肉时不时出现在学生的餐桌上。家长也常常这样对孩子说:“你要使劲儿吃,反正我们交了钱,不能吃亏。”遂外毕业生放假的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回学校蹭饭……

    但“吃饱”“吃好”的结果是似乎并没有“吃对”。

    那能不能再通过“吃”来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呢?有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经验呢?

    其实就食育的内容来说,中国早已有之,《黄帝内经》《齐民要术》等均有记载。据了解,日本于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日本从孩子出生后就进行食育,以学校、家庭等为单位,在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美国一些学校也成立了健康委员会,将营养教育融入教学中……

    “学校的食堂,绝不能只是为孩子提供一日三餐,它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育人。”李启书说。

    但怎样的食育才是符合遂外校情的食育呢?

    从2017年开始,李启书和学校教师先后到河南、北京、广东、新疆等地进行食育食养配餐考察。之后,学校开始推动每学期一次的“健康膳食周”活动,对学生进行餐桌礼仪、珍惜粮食、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教育

    2018年上半年,遂外在食育专家朱春兰的帮助下开展“食育食养配餐”,保证学生的营养均衡。为了让学生吃上优质的干果,李启书还专门赴新疆采购。

    也就是在这一年,学校确定了“探寻食材秘密,破译健康密码”的课程主题及目标,将学生和教师的健康放在“看得见的高处”。

    同时,遂外邀请国内食育食养领域的多位专家进校开展全方位培训。2019年,遂外专门成立了“食育食养研究院”,罗丽、彭艺、张思敏等十多位骨干教师参与,每周两次集体学习,每次研讨3小时。

    国家层面其实也在食育方面有一些“动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这些政策无不强调食育已成为国家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着力点。

    从“吃的知识”到“食的课程”

    2018年下半年,学校确定了“探寻食材秘密,破译健康密码”为主题的学习课程,并逐步完善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流程,让他们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不仅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更能养成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食育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探寻食材秘密”是路径也是方法,更是孩子们“吃好、吃对”的基础保障。为此,学校开设了“知食百性、食物旅行、味道中国”三大子课程。

    知食百性,即教师拿着新鲜的食材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摸、闻、尝、绘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食材、研究食材、了解食材、绘画食材。利用3年的时间,让学生至少深入了解和研究120种常见食材,熟悉每一种食材的四性五味,了解不同食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学生不仅了解了食材本身的特点,也开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遂外食育食养研究院院长罗丽说。

    食物旅行,就是研究吃下去的食材是怎么在人体中“流动”的,针对不同食材的颜色、性味等去了解它们滋养哪个脏器,从而建立“吃得对”的健康饮食理念,形成“吃下去的食材”其实就是给各个脏器提供能量和营养的养护理念。

    味道中国,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美食特征,了解、研究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明白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孩子们通过追问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去研究四川麻辣的饮食文化。”食育食养研究院成员彭艺说。

    食材离不开耕种,这也正好与遂外的农耕课程结合了起来。遂外专门开设了农耕课程,在学校辟出一块土地分给各个班级。每天下午第4节课,孩子们到自己班级的地里浇水、施肥、除杂草、除害虫,还扎稻草人或搭网阻止吃粮食的小鸟。到了收获的季节,小小农场主们以班级为单位,支个摊将这些无公害的农作物卖给家长,以换取下个季节购买种子的资金。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遂外将学生用餐分为三类:一是普通餐,由专家团队专门根据季节设计食谱;二是心明眼亮餐,这是针对近视200度以下的孩子设计的食谱;三是爱心餐,是为生病孩子设计的食谱。“特别是吃心明眼亮餐的这部分孩子,搭配护眼操,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近视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彭艺介绍。

    而今年9月学生的体检结果也证实了彭艺的说法,遂外学生的近视率和肥胖率均有明显下降。

    从食育食养到全学科渗透

    遂外的食育食养课程是涵盖了“食育、食养、动养、护养”四位一体的大健康课程体系。

    如果说食育课程是健康生活理念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那么食养课程就是健康生活技能的培训,学生通过认识五官、五脏及身体构造,读懂自己身体的健康语言,积累食养妙方。“食养餐桌”“食养小厨”“幸福家宴”等是其中的子课程。

    食养餐桌就是教孩子懂“礼”。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吃饭时碗筷的摆放、何为上座等,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这堂课上,教师会教学生怎么拿筷子、拿哪里、吃饭下桌的时候筷子应该怎么放……”彭艺说。

    食养小厨是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主要渠道。每学期遂外都会为学生搭建实际操练的平台,每周一节的食谱讲解、定期开展的厨艺大赛、3-6年级的面点作坊……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食育食养知识处理食材、制作菜品。

    “比如,面点作坊就是巧手与创意的结合,每学期,老师会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一种面点的制作,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至少能熟练制作8种面点,这些都会在学校餐厅进行‘实战’。番茄做成的红色面团、青笋做成的绿色面团、南瓜做成的黄色面团、紫菜做成的紫色面团……当这些纯天然的色彩邂逅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玫瑰花、小兔、金鱼等花式面点便生动地呈现在全校师生的餐桌上。”罗丽说。

    银耳莲子粥、八宝粥、平菇炒青菜、花卷、兔子馒头……每个周末,在遂外教师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他们“晒”学生在家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是食养小厨课程中布置的一项作业,食养小厨不仅是孩子动手操作的平台,更是从课堂到生活的一个起点。”罗丽介绍。

    幸福家宴更是学校的一次大聚会。每年年关,遂外都会组织一场盛大的幸福家宴,这不仅是厨艺的展示,也是过年学校“一家人”难得的聚会,更是高年级学长对学弟学妹爱的表达。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食育食养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语数外每次试卷上都会有5分的食育食养题,学生的得分率会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数据中。在科学课上,学生需要根据季节查阅资料,选择当季的食材进行播种,观察食材不同阶段的形态并做好记录,在耕种、除草、驱鸟等过程中认识食材。在美术课上,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食材,并制作食材身份证,制作食养小书签,书签的正面是相对应的食材,背面则是食养小妙方。

    从“熊孩子”到“暖宝宝”

    三年级(4)班学生温文睿的妈妈仍记得孩子第一次偷偷起床给家人做早餐的样子。“那是一个周末的早上,我们刚刚睡醒就听到厨房里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然后就看着孩子端着一碗粥从厨房送到我们床头说:‘爸爸妈妈快起床,我给你们做好了早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动态     下一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