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举行 众专家热议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人进行训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科技的助推下,全世界都在探索教育变革。科技发展会如何改变教育生态?人工智能、未来学校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近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问向教育科技协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在京举行。年会以“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
科技发展会如何改变教育生态?在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眼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把钥匙”。他认为,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科学技术成为人异化的工具,二是科学技术成为人成长的工具。即科学技术既可以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关注个性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助推器,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想;又有可能成为冰冷冷的工具,用来测量人的注意力、学习力,或者帮助教育者更加严格地监督和管控教育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谈道,必须警惕科技给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不能损害儿童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不能奴役儿童的发展。
“现在是科技的时代,是AI或者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注意并主动适应哪些变化呢?”对此问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认为,学习要有新形态,因为“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网上自主学习、虚拟教学、虚拟辅导已经显现”,所以集体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必须相辅相成。当然,随着学校工作的进一步数字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明显,如何解决个人的学习与集体化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程介明建议,混龄教学是一种解决方式,但对于固有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挑战,因为“要解决好技术科学与学习科学的矛盾、精准化与人性化的矛盾”。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影响,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仅局限在城市,人工智能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这在农村还没有实现,今后要“将人工智能投入农村,需要处理好人工智能是手段、培养人是目的的关系,处理好技术优势与风险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处理好人工与技术的关系”。“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定位人类教育的根本任务。”张志勇认为,科技进入教育领域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朱永新则表示,未来我们将重构学校形态,建立新型的学习中心;重构课程内容,建立基于泛在学习的新型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项目学习;重构教育的评价,建立新型的学分银行。
在此次论坛上,有代表担忧: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可能将来一进入社会就被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所代替,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要与机器人最擅长的领域进行竞争,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人进行训练,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项目主任蒋里的一席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他认为,人工智能思维将是师生都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点”,即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有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能力区别开来,要知道自己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如何协作。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建议,要顺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师生包括全体公民都要提升科学素养,其中关键之举是持续不断重视基础科技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学校的合力,从而形成“大科技教育”,只有一代又一代孩子受过良好的科技教育,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赵勇认为,我们要善用科技,通过教育为他人创造价值而利己,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人工智能思维今后将像中小学阶段的语数外一样重要。我们要用最前沿的科技点燃孩子学习的激情,培养他们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未来社会,师生只有将人工智能当作人类的工具,会用、善用,才会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