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习”:未来教改的实践探索畅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所谓“全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与素养为培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环境。

    厚植“全学习”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正在逐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互联网+”时代呼唤“全学习”。

    如今,学生可以在更多开放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无处不在。从课程出发来设计学校文化,让各种资源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多变的学习方式具有了适合的场景;灵活的学习时间有机会得以支配;多元的学习空间变得温馨舒适,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容易获得。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每一个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与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全学习”文化向学生传递生命气息,唤起学校的“学习品质”和“文化力量”,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并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全学习”背景下,场景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影视学习、仪式学习、服务学习、讲堂学习、翻转学习、节庆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涌现。

    “全学习”校园文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文化价值观、课程设计、空间环境与学习方式融合,优化学习的状态,丰富学习的内容,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建构“问题”为主体的“全学习”课堂

    “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视优质问题的挖掘与呈现,关注巧妙且科学的提问方式与技巧。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行为,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失去了主动、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意愿。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行为,尝试以学生学习与成果展示为主,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主持课堂教学,教师走下讲台做学生的帮助者。

    “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问题主体。其实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同时专注于“问题”这一主体,从而自觉地内生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依赖教材维系教学,不会通过控制学生思维来管理课堂,而要用专业魅力去牢牢抓住孩子的好学之心。教师的“教”始终追随着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师生共同沉浸在思维碰撞的极度兴奋中。

    “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将“学习点”拆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实行学习赋权,通过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断暴露新问题。于是,“问题”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导火索。这样,伴随着“问题”这一主体的真实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可以当教师,彼此借助“问题”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当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应努力避免大量机械训练的存在,不要把“问题”与“习题”混为一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会自己发现问题,生成精彩的观念,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还必须用语言独立、清晰地表述自己探寻问题的过程与思路。

    以“问题”为主体的课堂,“问题”会把学生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宽广的世界。教师也不会被边缘化,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巧妙对接。由此,师生直接进入彼此的思维系统与生命背景中。

    要实现“问题主体”的课堂,首先要引导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创造性、多元性的思维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寻假设、找出合理性。教师需要从常规思维转向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宽容学生的错误,把课堂上的错误当成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去控制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做自己思维的主人,不畏权威、不受束缚,努力创造自己理性的、恰当的思维秩序。

    “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有一些理想化的诉求:需要摈弃匆忙的行走习惯并返回学生内心,邀请学生检验自己的生活;需要直面生命个性并观照学生的真实兴趣和情感;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生成观念、敢于质疑,表明自己的立场;需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的选择,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和真正学习的起点;需要把自己的学科得以拓展,跨学科整合课程,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习。

    “全学习”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

    在“全学习”的时代,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者的关系。简单地说,他们不是谁代替谁、谁否定谁的关系,而是育人目标、学科育人价值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二是学生所学知识是为了当前分数还是“为未来生活而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关注点从关注知识点、了解专业知识、学业成就转到育人、素养上来,从教学走向教育

    第一,教师应该有一种自主意识,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教师要勇于超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学科与彼此割裂的学科,直指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勇于超越区域性学习观念、对单纯知识的掌握以及既定内容的学习,直指能够面向世界的学习理念,观照现实世界与未来生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菜单与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

    第二,教师应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学,用“全局性理解”重构学习知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

    从一个问题、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一套课程,再到整体的跨学年课程、面向全球和现实世界,运用 “全局性理解”这一概念来思考和实施教学,一定会点燃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让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帮助教师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不断更新和重构学科,促进“学习主题”到“学习工具”的转变,为有效教学创造良好机会,从而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助力。

    新理念下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滴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而要有心灵之间的交融、思想之间的碰撞。教师要学会搜集整合大量关于课堂的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学会运用线上学习方式,快速领略一些名师的经典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积极主动参与或承担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对于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做到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大有裨益。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