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错处逢生的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学期,小学部的“微创一体化德育课程开发研究”被山东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教改项目。受课程实践的启发,本学期初中部教师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契合乡村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课程开发行动。

    与其他学校相比,地处乡村地带的莱州市苗家学校规模小,条件简陋。没有华美气派的教学楼,一排排教室间只有空地。这样的办学劣势反倒成了宝贵的资源——利用校园里的空地,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开心农场”。开发这门课程的初心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亲近自然、亲近绿色,在联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自然涵养知识、能力和德行。

    “开心农场”课程的开发是从种蔬菜开始的。时值秋季,能种的蔬菜并不多,我和学生选择了种大蒜、种菠菜。从最初的整地翻土、播种浇水的劳作中,我逐渐发现了这门课程的无限育人空间。

    在种大蒜的过程中,一名学生把大蒜头朝下埋进土里——尽管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依然缺少生活实践经验!我正准备把蒜头挖出来,重新摆正,却听到另一名学生好奇地问:“老师,如果倒着种,将来能不能长出大蒜来?”其他学生一听,立刻兴奋起来。

    于是我决定将错就错,保留几颗倒种的大蒜。学生们不停地讨论:“过些日子看看倒种的大蒜会不会生根发芽,明年春天会不会长出大蒜”“如果能长出来,到时候再比比蒜的个头会不会受影响”“如果个头不受影响,以后种蒜可省事了”……难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我没作声,由着他们讨论,但是心里早已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办公室,我静下心来进一步完善《课程纲要》——重点充实了“观察—探究”这部分因错而生的课程内容。

    我心中窃喜:今天留下了倒种的大蒜,不就是在学生心里留下了一颗“科学精神”的种子吗?其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用刻意为之;只要有心,每个细节都能彰显育人价值。

    的确如此,在后期管理中,学生把掌握的学科知识、了解到的农耕常识、查阅的二十四节气、搜集来的农谚等都整合了进来。比如在浇水环节,学生能将八年级地理《水资源》相关知识融进来,他们经过讨论,否定了“大水漫灌”方式,节水观念、社会责任感就在这样的讨论和实践中内化于心。

    于我而言,虽然涉足校本课程时间不久,却也收获了新的认识:学校的硬件不是决定因素,学生既是课程的消费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学生借由课程成长,而课程也因学生的深度参与而变“活”;开发校本课程,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再掌握一些知识、再习练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拥抱生活、探究未知,实现知情意行一体化生长。

    “开心农场”里,我和学生快乐播种。种子虽刚刚生根发芽,但未来可期!大蒜如此,课程如此,学生亦如此。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州市苗家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