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察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常常会对近20年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1999年,我在北京四中任职时,成立了当时最早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当年6月,北京四中举办俱乐部成立仪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作报告。为了推动这一活动举行,当时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找了学校20多个学生进行谈心。我甚至跟他们讲:参加科技俱乐部活动可能会影响你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影响你们考大学,但是参加俱乐部活动之后,你们可以有幸结识一批顶尖科学家。后来,20多个学生都留下来了,每个学生都有俱乐部的会员编号。就在那一年暑假,这些学生在科学家的直接指导下开始参加大量的活动。2001年,这届学生高中毕业,学生中除了一人去了耶鲁大学、一人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他学生都进入了北大和清华。

    20年过去了,这些学生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后来得知,他们许多成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成为了行业精英,有些人至今仍参加俱乐部活动。

    这件事不由得促使我在办学中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规划你的资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轴,以横坐标代表一个人的精力和投入,纵坐标代表分数,粗略地看可以形成这样一组关系:如果我们想考60分,只需要拿出20%的精力;如果要考80分,则需要拿出40%的精力;如果要考90分,则需要拿出60%的精力;但如果要考100分,则需要拿出100%的精力。不难发现,考试成绩上升的空间越小,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就越低。放到人生大背景下,如果学生为了考90-100分,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我们的价值实现到底是多少?我常常想起“第10名效应”,如果我们拿出最后争5-15分的空间去新的领域尝试获得80分、90分的话,我们的人生价值是不是更有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对教育有新思考,要让学生有机会在新的领域有所创造。我认为,一个学生开拓兴趣领域对其人生发展极为重要,这也是他一生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比获得考试分数、积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那些有明确兴趣、目的、方向而又无法考高分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块成长的土壤,让他们朝向能够实现更多人生意义的方向发展。

    在后来的道元实验班,我们实现从“全优”到“特优”人才选拔方向的调整,这些选拔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各科成绩都是全优,但他们一定是在文字、电脑、艺术、研究鸟类行为、公共交通等领域十分痴迷的。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录取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我们让学生拥有了差异性的学习资源、交流方式、合作互补式的学习方式。还记得有一个女孩利用假期写了篇小说,就利用到了户外知识、小鸟迁徙知识,这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差异化学习的效果。这些特优型学生陆续从高中走向了大学,不少学生已经成为行业优秀人才。

    所以,人的发展不一定是线性的,不一定与所学的课程、知识层次相吻合,尤其是信息时代,学校、教师、课堂绝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和场所,我们不能有理由将学生禁锢在特定的教科书里。任何人在自己兴趣领域里都可以是天才,可以实现最高效率的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呵护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2019年我退休后,来到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任总校长。学校生源是常态、普通型的,我再次开始“好教育的求索之旅”。从全优到特优再到常态型学生生源的转变,我也厘清了学生培养的脉络以及教育深层的价值。每所学校都愿意招全优生,让优秀学生更优秀;也愿意为一些特优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土壤,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成功;而面对千千万万的普通学生时,如何让他们获得身心和谐发展,让普通孩子具有良好个性、彰显独特的社会价值,则是教育更为普遍的意义,也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谛。因为他们,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

    慢慢地,我悟出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在于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激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普通型学生变得更优秀,让一个“普通”孩子变得不再普通,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或许会问成功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说,学校的灵魂应成为师生的灵魂,学校的精神应成为师生的精神,学校的价值应成为师生的追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坚守理想主义。学生不缺少聪明、机敏、解决问题的技巧……我们缺少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崇高的体悟,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精神。因此,培养杰出的人才,我们的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育,引导学生懂得善良、崇高、博爱、正义、尊严、责任、使命……

    因此,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世界,我们的孩子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和适应快速发展的能力,在变化的世界保持冷静、乐观与自信。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被科技不断改变的世界,我们的孩子要善于思考和创新,对科技的发展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并用不断创新来改变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不断增进人类福祉。

    我们越来越明白,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我们的孩子要更富有包容心和同理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能与他人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与合作。

    我们深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高贵的心灵,这是拥有一切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前提。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作者系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市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