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不应一味鼓励教师做科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部、科技部最近联合发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的“SCI论文至上”之风,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

    其实,中小学教师何尝不是如此?中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可以鼓励中小学教师做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不应要求每位教师都去做课题、写论文甚至著书立说。

    事实上,受申报名教师、名校长和正高级教师职称等的推动,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甚为高涨,出自中小学教师之手的教育科研成果可谓海量递增。但“高量低质”的成果夺走的是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带来的是教育学术的泡沫化。因为工作缘故,我经常有机会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指导或评审,对此有较深的感触。

    中小学教师科研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题的立项和结题门槛过低。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申报热情高涨,他们获得的各级别立项课题数量也较多。在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教师基本上人人都有县区级以上立项课题。

    课题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多数课题质量低下。我经常看到一些文法不通、目标不明、论证偏题的课题获得立项,也发现不少方法不当、内容空泛、逻辑混乱的课题得以结项。不仅专业性学会的课题管理如此,教育行政部门的课题管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是不少低质论文充斥各类期刊。我国中小学教师自撰的论文数量惊人,尤其是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一些非法期刊或者合法的低端报刊上,不仅语言文字粗糙,而且很多文不对题、内容空洞、了无新意。

    在最近的一次市级中小学名师的材料评审和面试答辩中,我初步统计发现,“假刊假文”多达30%以上。前不久,网络曝光的安徽某中学教师在2016年申报正高级职称时,提交的61篇论文中就有48篇发表在假期刊上。出现这些问题谁之过?教师本人应担主责,但中介和期刊杂志无疑是推手。

    三是低质著作获得批量出版。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出版自己的著作,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专业著作的出版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一方面,学术上对“著”“编著”和“编”等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区分,但不少中小学教师出书动辄以个人学术专著的面貌出现,版权页也常常标注有“某某著”的字样。在这些所谓的学术专著中,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活动案例和学生作品等经验性的内容占据较大篇幅,且往往论述、分析不足,系统性和原创性也明显不够。另一方面,这些书籍大多靠花钱购买书号来出版,发行量小或者仅靠作者自产自销,几乎没有受众。

    四是教师评审把关不严。基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教育家培养对象和中学正高级教师等评审,都对申请者的教育科研提出了要求。但评审中存在把关不严、营私舞弊等现象,使得一批学术造假者得以晋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评审程序失当和过程监督不严等问题,也有参与评审的专家个人素质问题。评审专家既要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则,更要深谙中小学教育科研常规,而各单位对评审专家的遴选本身明显存在失范。

    中小学教师学术失范问题,会给教育生态带来诸多危害。比如,占用了教师本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宝贵时间,扰乱了学术秩序、浪费了有限的科研资源、滋长了弄虚作假之风、干扰了教育评价等。因此,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机构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规范问题,对教育科研领域进行彻底清查和系统整治,还教育科研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