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晃,踏上讲台已25年了。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除了上课,还有一项日常工作,就是骑自行车跟着老教师家访,在学生家里聊家长里短,同时也说说孩子的学习情况。那时候,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单纯、亲切、和谐,几乎没有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美好的关系慢慢淡漠了,电话、微信也逐渐替代了家访,种种不可理解的教育现象频频上演。身处漩涡中的教师几度迷茫,几度彷徨。

    究竟哪里变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果断回到原点——去家访,这就是敦煌市第三中学“百名教师访千家”的初始想法。截至去年底,共有教师1238人次走进358个家庭,送出精心挑选的纪念品300多份,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中,有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个典型的农村三口之家,孩子的教育不尽如人意。家长有时不让玩手机,孩子就不写作业甚至威胁不上学。这个学生表面上看是玩心重,但更深层次的是家庭对独子的溺爱,父亲没时间管,母亲不忍心管,听之任之,以致如此。有的家庭是姥姥、姥爷带孩子,也容易产生隔代抚养的教育问题。

    还有一次,我走进一个奶奶、父亲、孩子三代三口人的特殊家庭,非常简陋的房子里整整一面墙贴满了孩子的奖状,但全家基本靠父亲种十几亩葡萄来维持。虽然了解到他们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但我仍有隐隐担心,随着他父亲年龄增大,这个孩子的“奖状”能否继续?

    家庭及社会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家校沟通等的不完善,都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再看今天的学校教育,学生没学好,教师就批评学生,埋怨家长没有管好;反过来家长认为孩子没学好,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好好教。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那么,从学校、教师层面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重新定位教育的边界和教师的任务。认为教师的服务对象只是学生的观点是不完整的。学生不是孤立于家庭之外的存在,教育离不开家庭,但是家庭教育千差万别,有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家长,还有不进行教育的家长。所以,教育的边界必须延伸到家庭、社区乃至社会。

    第二,俯下身子做接地气的调研——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大多数矛盾来自误会,大多数误会来自不沟通,最有效的沟通就是教师身临其境、实地了解。教育脱离了学生个体和每个家庭的实际,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

    摆脱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访,为什么?一是有利于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二是有利于指导家庭教育,解决家长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问题,形成教育合力;三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四是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走进学生家庭,了解社会百态,直面各种问题,会让教师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找到专业成长的渠道。

    我们常说: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我看来,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学校到学生家庭的“一公里”,这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行动。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敦煌三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