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实录以情驭景 借“图”品秋
教学背景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学习本文,要理解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实录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于秋,有壮秋和悲秋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秋的文章?
生(七嘴八舌):《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师:好,那我们来思考一下,《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两篇文章在表现秋上有什么不同?
生(七嘴八舌):诗人的身份、心境、环境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师:也就是作者要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一定有某种关联。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北京的秋景与他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关联。
(学生打开预习案)
师:我们现在直接看预习案后面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生(齐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作者在开篇就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对北国秋天的情绪表达出来了。那么,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写了哪些秋景?也就是本文的脉络是怎样的?大家交换一下彼此的思维导图,说说看法。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几位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一)
师:大家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思维导图,有没有什么问题?请小组交流后发表看法。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认为,第二段“写江南之秋,引出北国之秋”不对,文章开门见山,提笔就是北国的秋天。
生2:我们组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这应该是对比,与北国秋天的三个特点进行对比。
师:南、北秋天的对比,那南国秋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3:本组同学认为,应该是三个字:慢、润、淡。
师:南国秋的“慢、润、淡”是为了反衬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所以,他这个地方有些不足,然后第3至第11段,他说为了表现北国的秋天,从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五个方面来写。第12段他说写的是“诗人诗歌中的秋”,这是议论段落,那么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4:我觉得,应该是为悲秋正名。从第一句作者看似客观的陈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批评家很不满意;后文又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见,悲秋不是中国诗人独有的现象。所以,这种偏见是不合适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正名。
师:对,这段议论是为悲秋正名的。可见,这位同学的思维导图在这里是有些不足。然后,他说“第13段又与南国的秋作了对比,回到了故都的秋”,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生(齐说):没有问题。
师:那在第13段,作者用了哪8个字来概括南国的秋呢?
生5: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师:说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生5:反衬了北国秋天的色彩浓郁,回味隽永。
师:最后一段他没有标识出来,那第14段想表达什么?
生6:感情。对北国秋天的喜爱、赞美。
师:可见,这幅思维导图还是有些不完美的,我们再看下一幅。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二)
师:这幅图比较独特,它以南、北秋的对比为核心,认为第3段到第11段是写北国秋天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北国的秋更有滋味”,大家觉得有没有问题?
生7:我们组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清、静、悲凉。
师:对,然后第12段是秋带给人的感觉,并且以中外对比来说明中国文人对秋的思考更为深入、感觉更为深刻。这句话,你再比较一下原文,看看是不是很准确?
生7:不够准确,书上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对。再看这里,图上表示南方的秋景是混沌的。那么,他在这里是第13段和第14段没有写出来。我们可以对照上一幅图,将它补充完整。
师:我们比较了两位同学的作品,老师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大家可以做一个比较分析。
(展示思维导图三)
师:大家看看,自己的思维导图与老师的哪儿不一样?
生8:很有条理。
生9:比较全面,前后呼应,是个闭合的完整结构。
……
师:其实,思维导图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思维各异。大家讨论一下,我们是不是沿着不同的思路达成了同一目标?
生10:我们组认为,殊途同归,看似路径不同,实则目标一致。
生11:我们组觉得,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思考过程才是弥足珍贵的。
师:说得好,肯思考、会思考、善思考,以思维解构文本再重建文本,就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现在,让我们回到文本,回到课堂问题的源头,作者笔下北京的秋景与他的情感究竟有怎样的关联?让我们以第3段为例,试着分析在“秋院晨景图”中情与景的关系。
师:第一个问题,在描写秋院晨景图时,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生(七嘴八舌):天色、驯鸽、牵牛花、日光、破壁腰、秋草、破屋、驯鸽的飞声、浓茶……
师: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2:常见。
生13:萧条。
师:哪些地方表现了萧条呢?
生(齐说):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破壁腰、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14:冷清。
生15:孤寂。
师:有没有依据呢?
生14:全是冷色调,比如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师:可在预习案中,无论是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还是老舍的《北平的秋天》,我们都能感觉到故都秋天独有的热闹和魅力,可为什么到这篇文章中就全是冷清景、悲凉情了呢?
生16: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心境不同,主观情绪不同,作者看到的景色也会不同。
生17:我们组认为,这些景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作者“挑”到的。
师:挑到的?
生17:对,这段用了很多主观色彩极为强烈的词语,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也能看得到”“静对着”……可见,这不是作者的实写,而是一种想象。
生18:我们组觉得不只是想象,也有写实。作者虚实结合,写某部分,不写某部分,都是为凸显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可能为了更契合题目中的“故都”。
师:既然说到“故都”二字,我们想想看,这个题目能不能换成“北京的秋”或者“北平的秋”?
生(齐说):不能。
师:为什么?
生19:“故都”有一种沧桑感、破败感、颓废感,有一种历史的幽深,甚至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
师:美感?
生19:是的,这可能比较契合郁达夫本人的气质,就是所谓的颓丧美,这与老舍截然不同。
师:你是说,作品一定会带着作者的烙印?
生19:是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作品风格。
师:那这是不是不同于咱们平时常说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生20:也同,也不同。
师:怎么说?
生20:我们组认为,本质上情与景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先看到还是先想到,其实很难把握,只是相对于含蓄、委婉的作家,郁达夫显得外露一些、坦率一些,不似借景抒情,倒是为了某种感情而选取特点的景……
师:这其实就是以情定景、以景显情。接下来,请大家在课下用“以情定景、以景显情”来赏析《故都的秋》的其他四幅画面。大家用这种写作理念就校园的秋景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练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