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改前沿一项课改实验引发的教学之变——“思维导学”助推学校课堂改革发展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放在半年前,内蒙古通辽新城一中校长董淑芹自己都会被这句话吓到,“第56号教室”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爱上学习。但学校底子“薄弱”的现实摆在眼前,谈何容易?

    直到思维导学项目实施后,董淑芹亲眼看到师生的变化,课堂有了“鲜活劲儿”,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畅所欲言,连观察课堂的自己都深受感染,她才明白,这个很“狂”的目标不会太遥远。

    如今,学校开展思维导学已经半年了。新的一年,这场“仗”还将继续打下去!特别是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师形成的“三层目标”设计及问题导学的能力依然在发挥作用。

    在距离通辽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的深圳,另一位校长也为思维导学竖起了大拇指。2016年,王德久接棒福田中学校长一职,肩负起“实现福中的复兴发展,重拾优势、再铸辉煌”的使命。为此,他制定了“福田中学‘十三五’规划”,计划在5年内让学校突飞猛进,而引入思维导学课改项目,成为实现学校复兴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学校整体改革时,王德久强调最多的是“阅读、思考、表达、创新”四个关键词。而思维导学倡导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交流分享与反复实践,与王德久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今,在思维导学的“加持”下,学生逐渐从课堂的旁观者成为课堂的探究者,积极性高涨,学校也“诞生”了许多领域的小能手,不断为学校捧回奖牌。

    “科创班,未来可能会出现马云、马化腾一样的人物;艺术班,未来也许会出现下一个李谷一;美术班,是毕加索、达·芬奇的摇篮。”王德久相信,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力,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适宜的土壤、空气和水,一棵棵小小树木可以长成一片森林。

    爱因斯坦曾对“教育是什么”有过经典的论述——“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也就是“剩余物”,而“剩余物”理论也成为思维导学的本质追求:追求剩余物,提高课堂含金量,让会学、乐学成为现实。而师生的改变、学校的改变,正是思维导学引发学校改革最显而易见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