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训”破解小学科教师成长难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音体美师资建设不断得到重视,尤其是通过拓宽渠道、改进形式、确定专题等教研方式,音体美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但从音体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看,其成长动机、角色认知、专业情怀还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基于此,实行“联训”,即音体美学科教师联合研训,能够促使他们在共建、共进中共同发展。

    在组织“并联”中整体提升。在课程安排中,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实施预设的课时不同,相对应的学科教师配置数量就不同。其中,语数英等学科教师相对较多,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较少。就一所学校而言,音体美等学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往往“人气效应”不足,接受统一指导的机会不多。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助推音体美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在区域开展学科研训中,将音体美学科教师“并联”组成多学科研训共同体,采取观摩、沙龙、论坛、展评等方式,统一安排时间、地点、人员、主题、步骤组织系列研训活动。这样能减少学科“独来独往”的随意性,拓宽音体美教师专业发展的受益面。

    在学科服务“串联”中整合资源。相对于“主科”,音体美学科存在因教师人数少而教研方式单一的窘境。为此,可以通过建立教研服务组织的纵向联系,在本学科教研服务“串联”中统合资源,提高学科研训的综合效益。

    各级教研组织“串联”,即教研机构主导下的“市—县—校”三级学科指导组织纵向联系,将优质研训资源直接输送到基层学校。这样的组织形态促进了职能的协同,有助于生成“研—训—教”一体化教师研训机制。就施训和受训人员衔接而言,“串联”增进了学科教研人员与学科专兼任教师的联络。就研训过程与成效而言,“串联”统合有助于教研重心下移,研训资源精准利用;有助于县级专兼职教研员、学科指导组成员广泛深入课堂,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有助于专家型教师直接参与校本教研,引导课程校本化实施,提高“备—教—学—评”的整合效益。

    在异质校空间“关联”中协同发展。当前,许多区域积极探索研训方式转变,推动了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存在着氛围不浓、内容不系统、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为音体美教师提供一站式专业发展平台?研训空间的“关联”统合有助于研训效果的提升。

    空间“关联”就是为了发挥群体效应,力求通过群体对各学科教师个体的约束和指导,将县(区)域若干中小学按照音体美学科教师的发展实际划分成片区。每个片区以差异化组合为原则进行成员校“关联”,如一所城区小学和4所乡镇小学的城乡校组合;两所课改示范校和3所乡镇薄弱校的异质校组合。尤溪县采用城乡校组合方式,把县域19所小学组成4个片区,16所中学组成3个片区,4所高中组成1个片区。这种异质学校空间组合“关联”,不仅促进了学科教师校际间的交流,而且实现了研训资源的调剂使用,能有效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各片区活动的承办校按规则自主安排活动,减少了研训的行政指令,顺应了基层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减少了因研训资源直接配置带来的管理困难,增强了区域研训机构及其相关学科指导组的宏观调控实效,激发了基层学校在片区活动中的活力,形成了学科研训的合力。

    音体美学科教师“联训”有利于实现教师间、教师与教研团队间、不同学科教研团队间连接互通、相互促进,实现了教研效能的最大化。当然,面对学科教研资源不充分不均衡与日益增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音体美学科教师“联训”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主题教研、专项培训等提升专业化程度,多维度、多渠道为音体美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作者系福建省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