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教育的金山策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远郊,与浙江省平湖市、嘉兴市交界,南濒杭州湾,全区地域宽广且以农村地区为主。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金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工资收入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与此同时,金山区积极践行“让课程改革更深入、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学习经历更丰富、让教育服务更优质”的教育发展总目标,持续为乡村教育提供人财物支持,实现金山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狠抓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师资水平。面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可观的收入,身居乡村学校的部分教师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态,教师专业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解决部分乡村教师工作热情不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金山区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引进名师,逐渐化解师资素养发展难题。

    推行人才激励新政,助力乡村学校师资培养。一是加大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打造惠及乡村学校的区骨干教师培养品牌——“明天的导师”工程。在从优遴选骨干教师的同时,照顾部分师资力量薄弱的乡村学校,给予这些学校一定的骨干教师名额。“明天的导师”工程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打造区域学科研究团队和教师发展团队。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即使原有基础较为薄弱,也有机会在骨干教师团队中获得成长。二是利用人才新政的财政支持,金山区积极从外省市引进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并且引导他们到乡村学校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乡村学校发展。

    开展教师柔性流动,优化乡村学校师资结构。由于区内乡村学校的班额逐渐减少,教师不但不紧缺,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量还有所减轻,学校虽引导一些专任教师走向工勤岗位、教学辅助岗位,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师资臃肿。而城区学校却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大校额、大班额的考验,师资力量捉襟见肘,教师工作量逐年增加。为此,金山区推行学区教师交流机制,有效破解“农村闲、城区忙”的困境。乡村学校虽然教师人数充足,但结构性缺编严重,音体美专任教师紧缺。金山区根据学区内学校的实际需要,将城区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乡村学校进行交流,均衡各校师资,弥补师资结构性短板。

    坚持“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科学引导乡村学生成长。金山区的生源主要来自乡村,学生的学习起点较低,“零起点”教学缓解了乡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一方面大量参加校外培训会给乡村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乡村家庭在学前子女教育问题上很纠结。金山区全面贯彻“零起点”教学无疑让乡村家长吃了“定心丸”,保障了乡村学生的学业起点公平。

    推行“等第制”评价,从“育分”走向“育人”,引导乡村孩子全面发展。“等第制”评价淡化了分数,从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维度为每位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评价。金山区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从学科基础素养、学习基础素养入手,了解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诊断、分析学生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的发展状况和均衡性指数,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与评价。打破了分数至上的沉疴,乡村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成长天地。

    构建乡土文化课程,助推乡村学校内涵发展。几年前,金山区部分乡村学校除了做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对学校发展的长远思考,较少从课程建设的角度规划学校的未来,学校内涵发展陷入迷茫。为破解学校内涵发展困局,金山区依托学习型乡村建设,以乡土文化课程建设为抓手,深耕金山乡村文化,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乡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因地制宜,走出了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内涵发展之路。

    民间艺术、农村民俗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金山区积极整合各类农村文化资源,加强乡土文化课程建设,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将区内的乡村学习点包括乡村书屋、广场学习点、文化体验点、农业合作社体验点、村居活动室等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基地,开展综合性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引导学校发展融入乡土文化,让学生体验金山农民画、枫泾古镇吴越文化、朱泾镇花灯工艺、金山卫镇田山歌、山阳镇民乐演奏、廊下镇“打莲湘”等,乡土文化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