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做有根的教育——乡土课程《大美沁县》实施纪实
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乡土文化是“根”的教育,乡土教材是对“根”的探索。山西省沁县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建构乡土课程,对学生进行“根”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寻根”之旅。
————————————————————
水有源,树有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乡土,那片温暖的土地,叫家乡,是故土,是根!
乡土文化是“根”的教育,乡土教材是对“根”的探索。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学生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必须从乡土教育开始。
寻根有“材”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山西省沁县故县镇向升小学教学楼门前的台阶上,一群孩子围坐一起,手捧一本乡土教材《大美沁县》饶有兴致地阅读着,他们时而低头品读,时而激情谈论。看到这样的场景,沁县教育科技局局长王向明欣慰地说:“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将沁县深厚的自然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是沁县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乡土教材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沁县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让学生知沁县、爱沁县,无论留在家乡还是走向世界,都是一个有根的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沁县教育科技局从编写《大美沁县》入手,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从教育入手,侧重挖掘其中美的、有价值的养分,对学生进行“根”的教育,开启学生“寻根”之旅,寻乡土历史之根、寻亲情乡情之根、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寻人类文明之根!
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大美沁县》将沁县厚重的文化、多情的山水、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富的物产以及有温度的教育融入教材中,用家乡的文化和身边鲜活的事例给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思想风暴,让学生吸收世代积淀的深厚文化,进而寻找到精神上的“根”。教材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是一部带有鲜明乡土色彩和时代色彩的沁县历史文化小“百科全书”,为全县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沁县、认识家乡的平台,为学生烙下了乡土文化的印记,种下了乡愁的种子。目前,《大美沁县》已经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成为乡土教材的代表作品。
《大美沁县》的编写和使用,如同播下了一粒种子,很快便在沁县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各学校在《大美沁县》的滋养下,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本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本本具有浓厚“乡土味、家乡气”的校本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局面。育才小学的《沁县人民革命斗争史》《沁州文化古迹》《沁县地名典故》,红旗小学的《思维训练》,南里中心校的《美丽南里》,新店中心校的《沁县民间谚语》,沁县第五中学的《我爱家乡》……其中《美丽南里》教材选取了与南里乡本土有关的名人、风俗、历史、文化,按单元入编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弘扬家乡文化、传承家乡之美,受到师生的喜爱,被长治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
育根有“道”
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有效平台。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美沁县》面世后,很快在全县中小学中掀起了乡土文化学习热潮。各校纷纷开展了“乡土教材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做到了“三进五有”,即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有读本、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案、有效果。丰富多样的校本教材,拓展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形式,不仅丰富了乡土教育内涵,也使得各校和而不同、各放异彩。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的精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意识,地方文化这朵芬芳的花儿慢慢绽放在了学生心间!
南里中心校开展了“特色校本课程教学,走进魅力乡土课堂”的乡土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大美沁县》和《美丽南里》之间的契合点,利用充满温情、承载厚重乡土底蕴的两级乡土教材,进行了地方课程教学大比拼。那一堂堂课就是一场场“美味”的乡土文化盛宴!学生从来没有感觉自己的家乡这样美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居然进了课本、进了课堂,大家很自豪,兴味盎然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即使在疫情期间,乡土文化教育也不掉队。水城精灵白天鹅“回家”之际,红旗小学、育才小学等学校以局长王向明撰写的《水城精灵礼赞》为教学内容,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网络授课。花已开,春正好,《春天,醉美瓮城山》又走进了课堂,学生在这些乡土课程中,充分领略了自然美,家乡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要全方位“融入贯穿”,把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不断拓宽育人渠道,构筑起“乡土走进课堂,学生走出课堂”的交互风景,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红旗小学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童心庆端午,童声赞家乡”活动,少先队员成为小小宣传员,他们走进山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当讲解员,宣讲推介沁县历史文化;他们走上舞台,用歌声、舞蹈、三弦书、拉二胡、情景剧等宣传沁县民俗风情以及千百年来山水间孕育的沁州文化。这样的实践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留住了浓浓的乡情乡愁,更培育了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感。
上官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园空地面积大,于是学校因地制宜开设了“田间课堂”,筹建了集种植、劳动实践、体验教育于一体的校园“实践活动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每周利用综合实践课、自主活动、大课间等时间,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获,教师指导,少先队员全员参与,与土地交流,与自然对话,感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快乐,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践,乡土教材都为学生认识家乡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心灵有了归属和成长,也给了他们力量,让爱家乡教育有了可讲、可看、可走的载体,真正实现了育根有“道”。
扎根有“土”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根”的教育,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扎根”教育。
把乡土文化的根扎在校园,实现乡土教育常态化、特色化;把乡土乡愁的根扎在每个师生心中,铸就爱家为国之魂,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
乡土教材落户各校后,各学校积极挖掘和提炼本地内涵,依托学校实际情况,打造本土校园特色教育,实现了“打造一所学校、彰显一种特色、引领一方文化”的理念。
传承楹联文化,彰显特色教育。近年来,沁县教科局积极探索教育内涵发展之路,大力推广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楹联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出浓厚的、立体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同时将楹联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楹联进课堂、进生活、入心灵。目前,沁县教科局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校园春联大赛”,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躬耕田园晓桑麻,读写圣贤知春秋”。沁县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学校以“耕读修身、润德启慧”为建设理念,形成厚重的“耕读文化”积淀,真正让传统文化外显于形,内化于心。明德小学将书法教育与学生性情陶冶、情操培养、灵魂塑造融为一体,将书法学习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人人学书法,全力打造墨香校园。目前学校已逐步走上环境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书法教育之路。南里中学树木林立、杏树满园,学校就地取材,打造“与树为伴,以树为师”校园文化。学生呵护、守望一棵棵杏树开花、长叶、结果的成长变化,也从树的身上汲取向上的精神。在教师心中,学生是一棵小树,需要呵护、培育、灌溉和守望;在学生心中,教师是一棵大树,是挺拔、高大、真善美的化身——“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树”,便是师生关系最好的定位,也完美地诠释了“树木树人”的教育思想。
故县,一代贤相吴琠故里,千古大儒“龙门王通”曾在这里筑室读书、布坛讲学,是文化之乡。故县中学和故县中心校利用这独有而丰厚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勤学向善教育,前辈先贤之优良风范在学生心间传承。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育才小学、东风小学等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人人诵、日日诵,让学生读出人生的哲理、价值和美丽。
走进沁县的每一所学校,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一本本校本教材,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一首首无声的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本土文化交流、对话,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真正达到一种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一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中。“沁县生来我沁县长,我爱沁县这好地方……”成了沁县学子最爱唱的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