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奔跑吧,运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运河流水千古流,流到济宁古渡头。画里帆船江南来,船到码头货到州。”这描述的是我的家乡——济宁。历史上的济宁是“东鲁之大郡,水路之要冲”,处在京杭运河号称“水脊”“驼峰”的最高点和中枢位置,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问起学生,他们却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为了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教育责无旁贷,而研学旅行就成为重要的路径选择。因此,学校积极开发运河文化课程,并且模拟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

    启行:组建团队,任务驱动

    一次研学,一场开营仪式。除了负责教师宣读研学活动的要求及竞赛规则外,每个参与的学生获得5元的启动资金和一张济宁市区地图,然后抽签进行分组,10人一组,每个小组需要通过“破译密码”“线索提供”等多种方式准确判断出每个时间节点要到达的景点以及研学任务。而每个景点的到达,学习任务的分配,采用何种方式、如何操作,全由团队自主决定,教师不给予任何提示。按照到达景点的先后顺序,分等级设置奖金,奖金便是全组的午餐费用。

    为了拿“第一”,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献策献计、破译密码、寻找线索,生活委员还算起了“经济账”。他们查地图、问路人,虽然走了不少弯路,好在他们相互鼓励、克服困难,都先后安全到达了第一站目的地——太白楼。

    赛诗:携手探胜,把酒赛诗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都与济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共游齐鲁,欢聚任城,深山寻访隐士,石门把酒惜别,为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针对太白楼文化,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诗词大会——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太白楼,通过太白楼展馆里的壁画、石碑和文字图片,找出李白诗词中含有“酒、月、剑”的诗句,半小时后进行“飞花令”大赛;二是李杜文化——经过小组学习后,每组派代表讲解对李杜文化的理解,带领同学借助典型诗歌体会诗人情怀;三是古今穿越——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每组演绎一段凸显李杜情谊的情景剧。整个过程都有评委赋分,每个小组根据得分再次获得不同档次的奖金。

    这一次,学生一改往日学习诗词的“愁眉苦脸”,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三轮活动让学生的热情不断高涨,口中不断吟出诗人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尝鲜:小城风味,融南汇北

    “一部中华史,半卷饮食篇”。饮食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餐饮。运河贯通后的济宁饮食业因服务阶层的不同,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融南汇北、独具特色的高档大菜;二是花色纷呈、百味杂陈的街头小吃。两种饮食习俗在济宁相互映衬,各领风骚。

    午餐时光,我们带着学生进行了一场美食大宴。学生利用自己所得的奖金在运河边上买一碗甏肉干饭,来一碟玉堂酱菜,尝几块老式糕点。他们望着依依杨柳、斑驳孤舟、潺潺流水,品尝着软糯的甏肉、咸甜半口的酱菜、糕点,仿佛又听到了那热闹非凡的吆喝声,“师傅,下船吃碗干饭歇歇脚吧,这一船的竹子一会自有人来取”。吃完饭后,学生便开始讲述这玉堂酱菜的故事、这甏肉干饭的由来……

    访古:泛舟古河,感悟文明

    济宁与苏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说河渠纵横、园林众多,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派北方城市少有的水乡风光。而桥是城市的音符,是河流的风情诗。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在桥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学生泛舟古运河,了解每座桥的名字。选自己感兴趣的两座桥,通过询问街边老店的店主,厘清这座桥的“来世今生”,然后跟街边的行人讲述这两座桥的故事。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得下一站目的地的最多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济宁的“地名文化”越来越自豪,不仅了解了每座桥、每条路,甚至连一个闸口的由来也有了兴趣。

    做工:拜师学艺,声名远播

    学生通过“时光记忆”照片和密码线索,找到了此次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济宁宣阜巷。那里汇集了一大批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书画艺术、创意文化等。在那里,学生进行了一场工艺制作“体验”,他们自主跟非遗传承人交流、请教,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去附近的古玩市场售卖,售卖成功了还不忘拍照留念。

    在教师的建议下,不少学生还用自己卖工艺品的收获,去竹竿巷买一顶草帽或者一个竹筐,去糕点坊买一些桃酥、芙蓉果,带回家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将运河文化再次传播出去。

    运河奔流不止,我们对运河文化的学习就永不停止。奔跑吧,运河!我们下个周末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济宁市域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研学旅行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