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阅读是一场灵魂的探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间早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这是民间自发的阅读警告。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双典”的负面影响提醒不够。一个民族需要血性男儿,“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可也别忘了,“血性”与“血腥”就一步之遥。

    鲁迅倒是对《红楼梦》赞誉有加,他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其实清代还有一部小说也堪当此誉,那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是科举世家出身的科举批判者。优秀的作家往往是时代的叛逆者,吴敬梓再次证明了这一说法。吴敬梓从根本上质疑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在作者看来,科举制度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其本质就是以富贵功名为诱饵,诱使读书人放弃自由思想的权利和自我完善的努力。读书人群体当中的那些常见病症,如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心灵空虚、人格残缺,其病灶只有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思想够前卫。

    大家最熟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的科场沉浮让人看到人情势利;但更耐人思索的是下面这位鲁小姐。她父亲是进士、翰林。鲁小姐从小就学习八股文,满脑子科举功名。结婚后,发现丈夫无意于科举,便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她的养娘是这样劝她的:“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怕教不出个状元来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也就是说,一个尚未出世的孩子,他的人生道路已被规划设计好了,科举,做官,光宗耀祖。假如你就是将来的那个孩子,真会感到欲哭无泪,绝望无助。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的呼告,“救救孩子”。

    《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没有传奇化的故事情节,小说语言也摆脱了说书体,是纯熟流畅的白话文,明净而富有表现力,具有文人散文特色。

    这一切都是“写法的打破”。有学者指出,《儒林外史》的一只脚已经踏入现代小说的门槛。

    “话说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

    这不是现代某位作家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它出自《儒林外史》。

    我对清代有一部文言小说兴趣颇浓,那就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带点抗衡《聊斋志异》的意思,他认为《聊斋志异》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狐之恋,作者不可能亲眼目睹,只能出自作者虚构。纪昀觉得,小说怎么能虚构呢?我倒要瞧瞧,秉承这样的小说观念,纪昀会写出怎样的“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庞杂,或探讨学术,或谈文论艺,时有考证。比如纪昀指出,《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全真教的丘处机(当时有的《西游记》作者署名为长春真人),因为《西游记》中的“锦衣卫”“五城兵马司”是明代才有的机构。这些作品可以拓广见闻,聊佐谈资。

    纪昀对世道人心尤其是官场心态多有洞幽烛微的针砭,有如《官场现形记》;对僵化虚伪的道学弊端多有讽刺谴责,手法堪比《儒林外史》。纪昀谙熟经史,出入百家,学识渊通,文章老道。《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要质朴,有伦有脊;议论通达精妙,有理有据。静心揣摩,对提升文言阅读水平、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助益。

    历史是“有力的思想认识方式和工具”

    文学专业的学者跨界去写一部通史,而且是一个人战斗,既令人怀疑,也逗人期待。《易中天中华史》(史前至隋唐)终于问世了,要拜读。

    凭一己之力完成一部中华史,肯定很累。作者自己说,累的时候就读侦探小说,换换脑子,也是训练推理能力,有助于发现历史的疑点。这一能力在书中多有运用。作者经常质疑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予以合情入理的推理驳斥。比如武则天杀死亲生女儿以诬陷高宗王皇后,易中天就认为不可能。许多影视剧就靠此类宫廷秘闻吸引眼球,现在易中天作了翻案文章,估计也能吸引不少读者的阅读兴趣。

    确实,这部《易中天中华史》文学色彩较为浓厚,叙述历史事件多有小说笔法,遣词造句也不乏易中天特有的机智俏皮。他在青铜器找到证据,证实周朝明确提出以德治国,他说这是“铜证如山”。当然,该书的可读性更多要归功于作者的史识创见。易中天有一个核心观点,人类历史进程中是蛮族促进了文明的新生,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比较而言,三国时代不应该那么引人注目,我们早该告别三国。统一北方的拓跋氏北魏政权,世界帝国大唐王朝,还有之后的元、清,哪一个不是文明混血?不能站在狭隘的汉民族立场拒绝承认这些事实。

    所以,这部书应该叫“中华文明发展史”。作者不求史实的全面详尽,而是有所选择,力图探求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缘由。

    我对南明弘光王朝那段历史算是有点了解,看到这个《黑洞——弘光纪事》书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取名“黑洞”?想来作者李洁非会做解释,赶紧翻看序言,找到了答案。更大的收获是了解到作者叙述历史的苦心。

    李洁非认为,晚明思想地平线上已透出一缕曙光,可转瞬即逝,沉入更深的黑暗——正像“黑洞”,引力极强,光也无法逃逸。作者在序言中说:“中国能否更智慧、更清明,颇待乎一个全民读史的浪潮。极而言之,诗歌、小说、哲学、道德将这些暂时放下不读,都不要紧。但一定要读史。”可见,作者虽是梳理历史,关注的却是国家的未来发展。

    读史不仅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它还是“有力的思想认识方式和工具”。作者认为,晚明出现的抨击君权、推崇私有、追求平等的思想才代表积极方向。与黄宗羲相比,李自成那样的造反者不算什么。李自成是将旧皇帝反下台,自己做新皇帝。黄宗羲不然,他直接否定了君权,把它从独大独夫位子拉下马,这是发动一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令人痛心的是,这一进程两度受挫,大明坠入黑洞。

    阅读是一场灵魂的探险。钱锺书曾对老伴杨绛说,生活条件差倒没什么,最怕的是无书可读。钱锺书可真是地地道道的灵魂一直在路上,而我辈受累于柴米油盐,只能让灵魂偶尔出去走走罢了。管窥锥指,在钱锺书是自谦,在我们确为实情。沿途风景,最好骇目惊心,最不济也该新奇有趣。惜所历有限,看到的不过是平常的山水。陈寅恪说过,要多读常见之书。正好借以解嘲。

    (葛传彬,扬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曾编写《明代小说》《文言小说家评传》等)

    十本书书单:

    《管锥编》

    钱锺书 著

    中华书局1986年版

    《语文小品录》

    董 桥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宋诗选注》

    钱锺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版

    《唐诗选注》

    葛兆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汉字的魔方》

    葛兆光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双典批判》

    刘再复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版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阅微草堂笔记》

    纪 昀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黑洞——弘光纪事》

    李洁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