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儿童教育思想述评
2019年7月18日,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去世。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李吉林老师自1978年开始探索情境教学,历经几十载创立了“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今天,我们特别编发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叶水涛的文章,回溯并学习李吉林老师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系,再次感受她为了教育、为了儿童的师者风范和人格魅力。
——————————————————————————
李吉林,新中国培养的儿童教育家。她的儿童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浸润着她对儿童深深的爱,处处闪耀着智慧创造的光芒。
儿童本位,心灵的寄托与不懈的追求
李吉林是一位儿童本位的教育家,爱儿童贯穿于她的一生。在李吉林的心目中,童年是那样的美好,儿童是多么的可爱!儿童有无数的奇思妙想,有穿越逻辑规定的直觉,他们那质朴的情感闪耀着纯真本色的光芒,好奇的追问包含着发现的灵性与创造的智慧,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却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然而,儿童又是不完善和成长着的,因此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护、教诲与引导。教师需要有充分的爱心与耐心。
爱儿童的前提是认识儿童。童年是生命的未成熟状态,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充满着勃勃生机。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儿童必须通过学习应对成人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
童年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心智系统。童年,这段漫长的未成年期,在人类改变世界和自身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正是基于儿童的发展心理,从爱护儿童与护卫童年发端。情境教育思想体现了李吉林对儿童的关爱之情,蕴含着她“发现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的教育智慧。
在西方,现代童年概念始自启蒙运动,儿童教育被寄予了启蒙理性的期待。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儿童的精神在最柔软、最易于支配的时候”,应当“使之遵从戒律、服从理性”。通过对儿童理性的培育,使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让理性凌驾于儿童的自然生命之上,反过来又扼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在卢梭看来,儿童生来带有一种自然的善,教育的职责在于保护这种善, “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与洛克所说的“最应该花时间、下苦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养成德行的原则、实践良好的教养”,形成了显在的对立和反差。
“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信儿童为赤子,有先天的心灵纯洁。然而,又很难容忍儿童依天性自由发展,对儿童的教育是由外到内的严加管教与规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对学童的衣食起居、言行举止、仪容外观,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王阳明的《训蒙大意》,也以立人为本,但对于怎样启迪儿童心智,如何培育儿童人格,他有自己的见解。“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看到了童心之活泼、儿童好玩乐的天性,教育须容其“舒畅”,才能使其欣欣向荣、生长茁壮。
对中外教育史稍加回顾,我们便可以看到,对于儿童教育的必要性几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怎样看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则大体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可以视作社会本位,认为应该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规训与塑造;另一种可以视作儿童本位,认为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对儿童成长进行相机引导。无论东方或西方,规训的教育与塑造的教育总占主流地位。
李吉林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与她的爱心与责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60多年的教师生涯,40多年的情境教育探索,一以贯之地热爱儿童,与儿童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就此而言,中外的大教育家鲜有能与之对比的。李吉林对儿童理解之深刻,共同生活之长久,教学艺术之精湛,儿童教育理论之丰富与完整,中外大教育家也鲜有能比较的。李吉林儿童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但又是李吉林继往开来的原创性创造。
李吉林是长大的儿童,始终拥有一颗童心,这既是她的人格特征,也是她的学术个性。
生活本源,让儿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儿童是以整体的经验去整体地感知世界,在儿童的精神文化中,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处于儿童的直观之中,也因此渗入了儿童的经验而成为充满童真和童趣的世界。“学校教育源于生活,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进入到另外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李吉林的研究就是在探索一条途径,寻找到一个中间事物使它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这是资深教育学者鲁洁教授对李吉林及其情境教育理论的高度评价。
李吉林说:“1978年秋天,我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当时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我觉得那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小苗在这儿不可能枝繁叶茂。”她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封闭的课堂,走进风光无限的大自然,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孩子们兴奋得如同小鸟从笼中飞回了林间,幼小的心灵竟装得下浩瀚的宇宙。儿童对大自然场景的观察,以及由此得来的诱人的审美感受,让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周围世界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心中流淌。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旖旎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儿童,激发儿童的美感,开阔他们的视野,唤起他们倾诉表达的强烈愿望。
李吉林说:“儿童通过感官非常具体地认识周围世界,这就加深了儿童对情境中画面的感受,唤起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就一景一物说出一段话、写出一篇短文,虽短却言之有物。”儿童的习作尽管幼稚,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照相式的直观,而是融进了思想与情感的创造,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情感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儿童的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抽象符号的知识,而且能勾连起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情境教育将知识、儿童、生活三者衔接起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解放,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诚如杜威所言:“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的世界,而是感情和同情……”
情感本体,诗性的智慧与审美的意韵
情境教育以情为本、寓情于境,其显著特点为诗性的智慧与审美的意蕴和与儿童的童心、童趣心心相印。儿童世界是诗性逻辑的世界,充溢着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想象。儿童的精神成长以想象力为基础,以思维的跳跃为特征,这是诗性智慧的发展,不同于成人的概念性智慧。
李吉林说:“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含蕴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意韵,让我仿佛在迷雾中看到闪烁着温暖光亮的灯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没有对“物”的感受,“情”如何“迁”;“情”不动,“辞”又如何发?情感既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儿童教育的起点。“意境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精髓,内蕴非常丰富,它启迪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思想由此而发端与升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儿童才有特定的感受;只有在审美的情境里,儿童才有审美的愉悦。教师的职责和匠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设置,在于审美氛围的营造。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唤起儿童探求、诉说、表达的急切愿望,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为儿童带来审美创造的快乐。
儿童教育尤其需要关注感情的温度,激活审美的感受,并以此感染学生的心灵。李吉林说:“‘美’的情境具有教育的多功能,魅力无穷。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提出‘让艺术走进阅读教学’的创意,‘让阅读教学美起来’。”她认为,由此可以打开儿童学习阅读的新思路,甚至可以生出灵感,这是真正为了整合而跨界。
儿童是感性的存在,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马克思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语文教学只有扣住感性的形象,才能吸引儿童;只有艺术的表达,才能打开儿童的心扉;只有通过艺术的美感,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阅读走向深入。
情境教育是由“情”及“境”的教育,也是由“境”见“情”的教育。情境教育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教育,也是由符号返回生活的教育。情境教育唤起儿童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儿童在品味语言文字、鉴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技巧。对于儿童而言,阅读的过程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更是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创造过程。
李吉林说:“课文本是有情有境,我运用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创设情境,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情境教育在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找到了儿童与文化适切融合的生长点。作为情境教育理论的创建者,李吉林终身保持儿童的本色与诗性智慧。哲学家、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