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怪现状为什么校长不登台授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我走访一些学校后发现,稍微有点规模的学校,校长就不再上讲台。即便课表上安排有校长的课,那也无非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

    不仅校长不登台授课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校长也很少参与,即便被“邀请参加”,也是作些不切实际的“宏观指导”,校长俨然成为学校纯粹的行政管理人员。

    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教学正日益成为校长的“副业”。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事务太多,校长无暇教学。作为一校之长,面对的不仅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工作安排,还有来自安全、卫生、纪检、综治、宣传、消防等上级部门的“间接”工作检查,众多的上级部门以及名目繁多的检查、指导、考核和进校园活动,校长一个也不敢得罪,都要“亲力亲为”布置落实,全程陪同,一一检查,为学校争得荣誉,紧急时,校长还要绞尽脑汁,予以周旋,免受责罚。

    这类校长,杂务缠身,哪里还有精力走上讲台,走近教师,参与教学,指导教学?

    二是部分校长官本位思想太浓,轻视教学。校长还是普通教师时,力争挤进干部队伍,一旦当上中层或副职,就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少带课或尽量带副科。现在自己当上校长了,那就更把自己当成“官”来看,不上课是理所应当,不参与教学管理是自己太忙,抽不开身。事实上,在这类校长心中,教学是苦差事,劳心费力,是一线教师该干的事;教学管理也是“老调重弹”,没啥新意,是分管校长该干的事。

    这类校长,把自己当成管好用好人事资金基建的“一把手”,至于教学与教科研这种“出力不一定讨好”的工作还是让别人去干吧。

    三是追名逐利心太重,无心教学。教而优则仕的确是中小学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常态,不少校长都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出身,不可否认,少数优秀骨干教师跻身校长之后,还能够坚守讲台,还能够保持对教科研的热情,并持续投身其中。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优秀骨干教师一旦成为校长,角色之变引发不可收拾的追名逐利之心,认为趁自己在位就应该千方百计发展人脉关系,勤于向领导汇报,疏于学校做事;勤于热络上级,疏于指导教学。

    这类校长,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心思主要投放在经营“向上攀升”,使自己“更进一步”的升迁之道上,哪里还有心思登台讲课,深入教学管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之所以成为一些校长的“副业”,的确有客观现实的因素——杂务太多,鉴于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给学生、教师减负的同时,也切实减轻中小学校长的非教育教学负担,让校长少一些非教育教学方面的检查、考核与应酬,保障校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走近师生,参与指导教学,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教学之所以成为一些校长的“副业”,更在于校长队伍自身思想因素与滞后管理机制所致。完善健全校长聘任制,积极推进校长任职职级制改革,在优选校长的基础上,推动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校长“能上能下”“逐级晋升”的竞争机制,推动中小学校长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或许才是破解校长官本位思想,让教学回归校长“主业”的不二法门。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三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