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体”促乡村教育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乡村脱贫离不开教育脱贫。近年来,河北省涉县教体局创新实施以“校点一体、初小一体、城乡一体”为核心的强基固本战略,全力助推乡村教育升级,基本实现了一个学生不能少、一个学生不能差、一所学校不能弱的教育发展目标,有力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校点一体”扎牢根。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如果把乡村教育看作一棵“大树”,那么乡村学校就是树之“根”,微小教学点就是根之“须”,在振兴乡村教育进程中必须“根”“须”共培育。

    固好“树根”。涉县创新实施强基固本战略,为乡村学校量身定制“一无两有八配套”标准,即无危房,有教师周转房、有水冲厕所,配套教学用房、生活设施、运动场地、仪器装备、信息技术、图书装备、校园美化、安全保卫设施装备。依据这一标准,对关防后池小学、合漳下坪小学、偏城青塔小学等40余所学校进行全方位改造,使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并呈现逆袭态势。学生纷纷返流乡村学校就读,仅2019年返流学生就有500余人。

    育好“须根”。创新实施“校点一体”管理模式,将乡镇边远地区微小教学点全部纳入较大规模学校,并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科研、统一考核,变疏散型办学为融合型办学,真正实现了校点一体、须根同育、捆绑发展、同步提质。

    “初小一体”滋养根。初中和小学学段教育衔接不畅,也是导致乡村教育“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县教体局实施“初小一体”战略,促进乡村学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

    编织融合网。针对初中和小学融合不深,几乎处于各自为战的现状,县教体局以建设初中和小学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出台了《全县初中和小学集团化办学方案》,以县第三中学、第四中学、井店中学等城乡11所初中为集团总校,以集团总校招生辐射范围内的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校为分校,组建了11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形成“初小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格局。

    打造共同体。集团内学校实施“四融通、四交流”管理模式,“四融通”,即资源融通、管理融通、科研融通、招生融通;“四交流”,即校长交流、教师交流、例会交流、观摩交流,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校级领导班子会议,共同研究初中和小学在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剖析原因、修订方案、调整策略、补齐短板,确保集团内初中和小学能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得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将原来分散办学的初中和小学打造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城乡一体”壮大根。受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区学校具有顶端优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密集,而乡村学校则相对薄弱。如何实现城区强校与乡村弱校的对接融合,使乡村学校获得更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

    考核驱动。考核是风向标、指挥棒,是实现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牛鼻子,必须牢牢抓好。县教体局将乡镇大规模学校与城区学校纳入统一考核序列,设置统一赛道、统一标准,让城乡学校同道竞赛、同台竞争,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学校跨越赶超的内驱力。自2018年启动该项改革以来,神头乡、井中镇等一大批乡镇中心小学在逆境中崛起,教学质量反超城区优质学校。

    强弱互动。乡村学校由弱变强,需要由城区强校向其输入更多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压茬推进城乡学校强弱结对实施方案,将全县所有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结对,并积极探索实施“五帮扶”机制,即资金帮扶、管理帮扶、科研帮扶、艺体帮扶、课改帮扶,变城区小学“被动献血”为“主动献血”,变乡村小学“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对乡村微小教学点每年定期开展“6+1”关爱行动,校园内做到“6”,即给微小教学点学生送一件棉衣、送一个书包、送一套文具,给微小教学点教师送一次培训、一套书籍、一次调研;校园外做到“1”,即开展一次家访。这样,城乡学校互动有了具体抓手,让乡村师生找到成长路上的伙伴。

    (作者系河北省涉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