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睿见常态防疫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做好常态下的防疫工作,通过“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需要化解心理焦虑,强化习惯养成,重新研判形势,实现“五育”融合发展。

   ————————————————————————

    常态防疫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很清晰,关键是怎样去实践,亦即如何通过“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

    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受传统观念、评价体系、社会逐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突出智育,忽视德体美劳,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优秀人才。“五育”并举强调全面发展,亦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通过“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亦即从观念上突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思路,从思维逻辑上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新体系,从操作实践上尝试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新实践。“五育”融合的教育新实践遵循的是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强调的是育人效果,关注的是个体成长。

    学校开始线上教育时,教务处的课表一发放,立即引发一些教师的不同意见,原因是大家很担心临近中午和下午时间的课堂教学效果,连从不发声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都站出来发声。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校长只好发挥行政领导力,尝试一周,看效果再调整。

    第一周下来,校长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课受到学生抵制,原因是在家里蹦跳,40分钟很单调很劳累,邻居还不满意;二是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受到质疑,慢的学生跟不上,快的学生吃不饱;三是音乐课、美术课受到欢迎,孩子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

    经过研判,学校做了大胆尝试,把体育课分散在音乐、美术和课间休息里,把劳动课程变成家务、美食、美化的精彩瞬间。以20分钟为课段时间,强调形式上的融合、时间上的穿插分散、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两个月下来,这种“五育”融合与不调整的线上教育比较,收到了较为完美的效果。

    现在,一些学生已经返校复学。在这一新的阶段,校长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五育”融合。

    化解心理焦虑。返校复学后,孩子期待回学校与小伙伴相聚的惊喜很快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防疫措施的严格管控带来的不适感、网课拉下来跟进的畏惧感以及与教师同学交流的受限感交织在一起,再加上网课期间亲子关系紧张带来的不快,这些因素交汇在一起,给孩子造成了整体的心理焦虑,需要家庭学校携手共育共治。这时可以通过亲子关系手拉手活动、防疫心理疏导活动、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缓解孩子的心理焦虑,通过专业的心理热线、访谈和讲座解决孩子遇到的一个个心理问题。

    强化习惯养成。常态下的防疫必须依靠良好的防疫习惯,诸如“戴口罩、测体温、勤洗手、不聚集”的常规要求,只要养成了习惯,对常态下防疫就会大有益处。这些常规要求可以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每个细节中,定能收到很好效果。

    保持工作激情。防疫复学本以为比上网课轻松,哪知实践下来,教师发现比上网课累多了,学科教学、德育活动、体育健身、美育熏陶和劳动教育实践,哪一样都不能缺少。一手防疫、一手落实“五育”目标,如果不站在融合的视角是很难落实到位的。因此,我们要保持激情。常态下的工作必须保持激情才会有效果,防疫不能松懈,育人工作不能打折扣,这就要求“五育”目标不能简单做加法、不能割裂,必须走融合之道才能保证效果。

    重新研判形势。常态下防疫,消毒工作怎么做、大课间操怎么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怎样保证实效、美育与劳动教育如何到位,都必须重新研判、重新梳理、重新定位,才能保障常态下的防疫复学两不误。在此基础上,定制常态下“五育”融合的新尝试:一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落实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挖掘每一门课的德育渗透点,保证教师的德艺双馨,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三是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从防疫的角度、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试评价的角度,给每个孩子一个天天锻炼的理由;四是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歌声赞美防疫卫士、用画笔描绘伟大复兴蓝图、用美育陶冶情操舒缓心理焦虑;五是策划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境,让师生一起负责班级放学后的消毒工作,这样不仅减轻了后勤的巨大工作压力,而且让孩子掌握了劳动技术,这应该是“五育”融合的最好实践。

    实现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常态防疫背景下的“五育”融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实验教育集团花都区秀雅学校校长、省首批专家型校长、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