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需要升级与重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策略,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如今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目前的确有必要对“四清”予以新的认识,但不能将“四清”完全抛弃。

    当前一些校长、教师在执行“四清”时存在固化思维,没有从传统双基时代跳出来,没有考虑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要求,存在机械套用现象,导致出现了固化、异化等问题。

    一是清的角度窄。许多教师仅仅围绕以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应用、掌握的双维目标来设计“四清”内容,即清的是知识点掌握,缺少对方法、思维、学科素养体现的考虑。

    二是要求、达标一刀切。新课标考虑学生学习起点不同、目标不同,倡导人人学“有用”的知识,人人掌握“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知识,因材施教,因人施评,选择性异步学习。而有些教师把学生学习当作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直至合格达标。从这个角度讲,整齐划一没有必要,也有一定难度。

    三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养成。一些教师本着不能存在问题意识去“四清”,以学生训练成“没有问题”为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少了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创新意识,在新的不确定的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素养就非常欠缺。

    四是单元整合、项目学习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实施大概念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单元整合、项目学习这个载体与平台。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需要以单元进行统整和实施。若学校过度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堂堂清”,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此,“四清”需要升级与重构。

    从优化完善视角看,一是赞成江苏连云港教师张同鉴主张问题可暂时储存、以3日清为小周期的观点。学生当天搞不懂的问题,可以滚动到第二天,第二天搞不懂还可以继续滚动到第三天,只要第三天能想办法、多途径解决即可。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不懂,过了一晚上,有的突然顿悟;有的学生待学到后面知识时再看前面不会的题,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不追求“日日清”,设有问题缓冲、暂存期的方法,一定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投入到后续学习中。

    二是建议以周学习目标统领“日日清”“周周清”。目标是学习进程的导航仪和指南针,过去教师多考虑并告知学生一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师生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整体观、系统观。于是,又提出单元整体建构,系统设计单元目标,实践过程中发现单元目标实施与达成周期过长,不便于阶段性把控与检测。为此,接纳相关学者建议,可设置周学习目标统领“日日清”“周周清”。

    教师周一提前告知并分发学生周学习目标报告单,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框架图、达标检测题,称“出标”。周一至周五依周学习流程图确定、实施、完成课时学习目标,称“达标”。周末可利用“周目标”报告单画出所学知识之间结构图。

    若从重构视角看,笔者的思考是在反馈评价链条构建上可探索“堂理、日思、周问、月用”的新路径。

    堂堂整理。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留写学习整理卡时间。整理卡可分三个部分:一是知识点、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即解决问题及方法用工具系统梳理;二是课堂上疑存有待解决问题,学后自己又提出新的问题是什么?三是围绕所学内容创编1-2道有代表性习题。这样做的好处:说出来再写出来是二次提升,创编题比做题更有价值,知道困惑问题、发现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日日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暮省、反思。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解决问题时我积累了什么经验?遇到困难我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让学生从知识系统、认知策略、元认知识策略三维视角去暮省、反思,促使学习力提升。

    周周新问。在本周所学基础上,你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让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发生。

    月月展示。通过学习成果汇报单进行月月展示。一个“学习成果单”就像是一篇反思总结应用创新文章,是学习效果可视化的“产品”。教材上的任何章节都可以作为成果的主题。可以是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是个人观点陈述,还可以是应用之后的新见解与创造,当然也可以是动手制作的“产品”。

    (作者系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