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永远都没备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化错教育”的深度参与者,最初对能否冠以“教育”二字,我还是颇有疑虑。毕竟这只是源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差错的小研究,要称之为一种教育思想,够吗?

    30多年的实践检验,从个人爱好到数以万计的教师认同,从江苏乡村到全国各地,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操作办法到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一路向前,就事论理,够!

    今天的“化错”一词,早已不再局限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常态。

    谈“化错”,当然要谈华应龙老师。

    真正与华应龙老师相识相交,是汶川地震后他到四川的一次讲学。当时他究竟讲了什么,至今已没太多记忆,但他那标志性的笑声,却印象深刻。那是发自内心的坦然与温暖,的确,他就是数学。在我的老校长余强的推荐下,历经种种考验,对华应龙老师的称谓从“华兄”改为“师傅”。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样的强行拜师,让我成为华应龙工作室的首批成员。

    北京与成都,相隔千里。除了少数参加同一个活动时能得到师傅的当面指导外,更多的还是邮件往来。但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我能够细细品味他的每一段文字,品出了“化错教育”背后的些许道理。

    今年2月,正是疫情严重之时。我接到四川省教育厅的通知,要面向全省三至六年级居家学习的学生上一节名为“数说抗疫”的数学通课。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学习内容的选取成了大问题。同一内容,对三年级学生较为合适,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就太简单了。在各种精心设计后,我将自已相当满意的预案发给华应龙老师指导。3个小时后,收到了回信,他对预案中的亮点一一列出,充分肯定了我的认真——他几乎从不说“徒弟”的课和文章哪里不对,只会问是怎么想的。一如往常,邮件最后他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居家学习的学生真正需要从这节课里学什么?”是啊,全省能上出数学好课的教师多的是,为什么选择我呢?哦,是因为我像师傅一样,上课也是笑声不断。他是放声爽朗的大笑,而我是眯着眼微笑,南方与北方表达方式不一样,但都能给人信心和启迪。于是,我在与10多个学生电话沟通后,放弃花了三天时间才完成的初稿,重新备了一节新课。

    再次收到师傅的回信,他又毫不掩饰地把我表扬了一番。但信末,又留了一个问题:“你想没想过,学生在家里参与这节课学习时,他的身旁还有谁?”还有谁?是与学生一样焦虑的家人啊!我们的化错教育,不正是把大家都不愿意犯的差错作为研究对象,容下错误、融化错误、以错为荣,最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成长吗?师者仁心,疫情下的我们也得像面对差错一样面对生活啊。于是,我的备课从最初的精巧设计变成了如何引导学生和家长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这场疫情,用数学思维分析这场“战斗”。在后来的备课中,华应龙老师前前后后一共给我发了18条素材,帮我调整了备课中的13处用语。这节课在3月18日正式上线,但一直到前几日,我还时不时收到他发来的素材。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大格局,小细节。

    课,永远都没备完,还能上得更好;错,永远都会犯,化了就是成长。

    (作者单位系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