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睿见家庭教育,也让孩子教家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下我们推进家庭教育,要把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家庭教育中,“做人”教育还是第一位的,家长首先要学会“做人”,家长也应该多向孩子学习,让孩子也能做一回“小先生”,家长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

    ———————————————————————

    当下家庭教育这个领域很热,许多机构都想或正涉足其中。有的人是为了教育,是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而有的人是看到了这个有着巨大潜能的教育市场。或许是好事,这样从客观上推动对家庭教育重视,不过大家的认识还有差异。什么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有没有完全把握住?

    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为了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相呼应。不错,是这样的。不过,深入想想不尽然,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教育有“教学相长”的古老原则,指的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一句老话,家庭教育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家长同样能受益,谁是老师有时是不确定的,因人因事而转变。

    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的不仅仅只是孩子,也应该包括家长。家长是教师,也是学生;孩子是学生,也是教师。对某些家庭来说,更要发挥孩子的“老师”作用。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一篇文章《少年们的责任》,虽然是写于抗战时期,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说:“我这里是希望全国的少年们都来当‘小先生’,把教育民众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当时,“小先生”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教大人识字,二是教大人一些常识。所谓常识,即道理、事理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家长的文明程度。第一项任务现在不需要了,教育早就普及了,但第二项工作我以为还需要继续,虽然如今的家长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有些人从学校出来后,道德境界就退步了,仍然需要“小先生”来“补课”。

    现在常常有家长向我告状,说小孩如何不好,不尊重父母,没大没小;一点规矩礼貌也没有,直接冲撞父母,等等。具体是什么事呢?比如,过马路,家长过了,孩子没过。孩子过来了,却耻于再与父母一起上街。原来是经过斑马线时,父母看汽车过了后面没有车了,就过去了,可红灯还亮着,小孩就在原地不动。小孩开始教训父母:怎么这么不文明?比如,邻居两家争执闹得不亦乐乎,父母拿出手机拍照,拍下邻居吵架的样子,欲作为证据。小孩过后却对父母说:你是不是有点侵犯肖像权?父母哭笑不得。诸如此类,与其说是告状,不如说是家长“显摆”,炫耀自己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明白事理而感到欣慰。

    由此,这些事情引发了我诸多思考:当下的社会风气与学校风气相比,显然学校要纯粹得多。中小学生要比社会上的许多人要本真、诚实、高尚得多,单纯而真实。家长熟悉社会、适应社会,甚至迎合社会,在“做人”这个问题上世故、圆滑、明哲保身,更有甚者自私、自我、双重标准等,甚至不如孩子。社会的消极面很容易在家长身上得到反映。在这一点上,孩子不仅不能受家长消极因素的影响,更要发挥改变、改造家长的积极作用,成为“小先生”,教会家长“重新做人”。

    不是危言耸听,我接触过一些家长,离开学校之后道德水准下降。确实学校还是一片“净土”,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要纯真、纯美得多。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更要让这些未来的主人去引导社会不断进步。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正面教育,不能回家后被抵消或部分抵消。在消极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成长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我再引叶圣陶说过的一句话:“所谓教育,只是告诉和劝勉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来,仿佛说‘我来教你们了’那么严正。在家庭中叙谈的当儿,在街坊上会面的当儿,少年们随时可以用亲密和蔼的态度,在人家不知不觉之间,当一回‘小先生’。”

    所以,我以为当下我们推进家庭教育,要把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家庭教育中“做人”教育还是第一位的,家长首先要学会“做人”,家长也应该多向孩子学习,让孩子也能做一回“小先生”,家长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

    如何鼓励、指导中小学生当好“小先生”,在社会文明建设、家庭文明建设中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家庭教育的领域无比丰富、家长教育的任务无比繁重,我们应该像叶圣陶那样,培养孩子当好“小先生”,让他们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