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清、日日清”可能导向的误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堂堂清、日日清”一度被认为是让课堂更高效的“黄金法则”。我以为,一项教学原则有无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充分检验,更要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给予客观考量和辩证分析。如何理性地审视“堂堂清、日日清”,分析其中的误区,这需要从学习结果的层次和类型予以澄清。

    何谓学习结果?通俗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的结果,是因学习引起的比较持久、可迁移的变化。从学习结果的内涵可知,掌握某项知识、形成某种能力、产生某种情感等都可称之为学习结果。实际上,学习结果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如知识、技能、策略、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经验、习惯、能力、品格、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智慧等,皆可称之为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种类繁多,我们不仅要把握学习结果的类别,更要弄清楚不同学习结果的形成逻辑、发生机制及内在关联。只有厘清了这一基本问题,才能真正辨别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理解基于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教学要求。从学习结果的形成逻辑出发,我们可用学习结果关系图(见右图)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学习结果关系图可以看出,众多学习结果的产生不仅是相互关联、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具有内在的发生机制的,而且是具有程序性、层次性和阶梯性的。这些学习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属于第一层次;能力、品格属于第二层次;素养、核心素养则是第三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知识、技能、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形成品格的基础,而能力、品格则是形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键。

    通过进一步分析学习结果的层次与类型,我们还可以将众多的学习结果根据其形成的时间特点与达成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类,即要素型学习结果、体验型学习结果、融合型学习结果。要素型学习结果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以达成的,主要指向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经验等,如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者一个专题学习中掌握某些知识、技能、方法,凸显达成的效率性;体验型学习结果是学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和活动体验才可以形成的感受、体验、认同及其内化提升,主要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能在短期的一节课、一个周期内形成,且学生的认同水平、内化水平也是难以真正检测,不能强调效率性;而融合型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某种课程之后养成的比较稳定、持久、可迁移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指向能力、品质、品格、素养、核心素养以及智慧等,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形成的,需要时间的积淀、过程的历练,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学习结果的达成角度而言,“堂堂清、日日清”是片面指向要素型学习结果,片面强调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体验型、融合型等关系的学生长远发展、指向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和任务要求的更为重要的学习结果的实际形成。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课程导向和价值追求下,教育教学的目标、理念、模式、方法都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堂堂清、日日清”作为追求短期学习结果的教学要求缺失了对学习结果科学体系的综合考量和完整建构,偏离了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和育人功能。因此,我们需要走出对学习结果认知的粗放状态,和对“堂堂清、日日清”的认识误区,从注重要素型学习结果转向注重融合型学习结果,从追求“堂堂清、日日清”转向追求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长远发展,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课堂转型的任务所需和使命所向,更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旨归和现实抉择。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