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效能助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山西省教育

    近年来,山西省始终将义务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推动全省所有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两个项目涉及117个县(市、区)、近1.15万所项目学校,累计投入达120亿元。

    坚持省级统筹,压实政府责任。连续多年将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工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点内容。省教育厅牵头制定并及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等标准,做到条目清晰、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确保项目规划和实施、资金需求和测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坚持实事求是,动态调整规划。根据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农村适龄入学儿童减少的实际情况,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制定项目规划调整工作流程,确保该督办的严肃督办、该整改的坚决整改、该调整的及时调整。全省范围先后对31个县(市、区)的641个项目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适用性、严肃性、规范性。

    坚持过程管理,从严督导整改。严把准入关、施工关、验收关,确保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质量。实施包县督查制度,抽调专人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实行通报约谈制度,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对项目进度相对滞后的部分市、县(市、区)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和督办。

    下一步,山西省将围绕“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提升育人保障能力”三大目标,突出“均衡”“优质”两大重点,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着力抓均衡、建示范。在全省范围遴选推荐3—5个县(市、区),率先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区。强化各级教育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是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和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在学校功能分区建设、附属设施改造、校园环境和文化塑造等方面实现提档升级,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推进调结构、优布局。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中小学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持城镇和城乡接合部建设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原则,每年建设改造完成不少于500所寄宿制学校。

    

聚焦目标 兜牢义务教育底线

云南省教育

    2019—2020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云南省实施“能力提升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截至2021年12月底,校舍建设项目开工面积248万平方米,开工率100%;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竣工率94%;运动场建设项目189.4万平方米全部完工,设施设备购置金额4.16亿元,完成率100%……云南省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总结了“123456”思路和举措,即“编制一本规划、坚持两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细分四个档次、严格五项要求、完善六项机制”,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编制一本规划。云南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的目标要求,精准把握办学条件需求缺口,精准规划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精准推动项目实施。

    坚持两个原则。坚持“从最困难地区着手”和“从最薄弱环节入手”的原则,把满足最困难地区、最薄弱学校办学需求放在首位。

    突出三个重点。紧紧抓住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个重点,以项目建设促进办学水平提升,逐步补齐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

    细分四个档次。项目资金地方分担部分由省与州市按照云南省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四档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严格五项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严格执行能力提升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项目建设遵循基本建设程序、项目进度信息化管理、设备购置省级统一采购、各县分签合同和强化制度求实效五项工作要求,推动项目建设务实和高效。

    完善六项机制。完善落实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进度通报约谈制、责任追究制六项制度,以制度保障全省能力提升项目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专项工程的统筹实施力度,切实抓好“三个结合”,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一是与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优化有关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二是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相结合。紧紧围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规划目标,按照“优先保障,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既定目标任务按期完成。三是与基础教育“扩容提质”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调整支出结构,着力用于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推动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江苏省教育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实施三期行动计划的机遇,全省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公益普惠、安全健康的学前教育体系。

    坚持公益普惠,全方位多角度落实政府责任。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公办为主、非营利性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幼儿园资源配置情况作为省委考核地方的重要指标。全省已形成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良好局面。

    坚持科学布局,持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一是做好规划编制。每年研制发布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呈送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导各地适时调整布局规划。二是架构建设机制。明确规划编制标准,将规划纳入政府城建年度计划保证落地。三是扩大资源供给。每年将新改扩建300所幼儿园作为省政府民生实事,近5年全省新改扩建近3000所。四是实施服务区制度。2016年起省域推进普惠园服务区制度,4个设区市已全面施行,全省约61.7%的县区划片服务。

    坚持做强短板,笃定推进师资和经费保障。一是落实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明确按师生比,探索跨区域、领域编制调度机制,5年新增在编教师1万多名。二是创新人事管理。通过备案制、员额制,规范编外教师管理和待遇。三是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每年培养专科以上师范生近万名。制定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培养正高级教师30余名。四是提高财政投入标准。落实省学前教育条例提出的财政性学前教育占比要不低于5%的要求,去年全省达6.78%。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从以下几方面谋划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公益普惠成色。坚持公办为主,优化资源布局,重点加强人口密集区资源建设。进一步落实编制标准,提高公办教师占比。严格落实公办园独立法人制度,严格监管民办园经费。

    二是弥合分层差异,实施高质量、均等化的服务。推动各类公办园办园条件、保教质量、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总体均衡,全面实施园额班额标准化和幼儿园服务区制度。持续加强行政和教研两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是激发基层活力,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幼小科学衔接。依据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完善评价体系,制定评估办法,引导幼儿园更加科学地开展保教活动,提升保教质量。

    

谋学前普惠篇 写创新发展卷

江西省教育

    “十三五”以来,江西省抓住国家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公办,持续扩充普惠资源。持续把公办园建设作为“厅长突破项目”“厅长挂号项目”强力推进,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纳入市、县(区)主题教育重点问题清单,集中攻坚。

    强化保障,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了以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出台并落实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2016—2021年,下达省级资金近70亿元,重点支持公办园建设及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强化质量,持续保持内涵发展。出台了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十项规定。制定实施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在全省部署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和幼儿园跟岗帮扶计划。

    强化改革,不断创新突破瓶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印发文件,从办园主体、收费、人员三个方面明确公办园的底线标准,强化支持保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园模式,采取“1+N”方式解决机构编制。积极探索教师编制备案制,建立“编制周转池”,突破编制瓶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