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未来的故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 周益民 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住着一位慈祥可亲的婆婆。她是姑父的母亲,自幼双眼失明,上天夺走了她的视力,却给了她非凡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小时候的我,最爱去姑姑家,因为婆婆会只凭我的说话声甚至脚步声辨认出我,然后给我唱一首又一首的童谣,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带着乡音的童谣和故事,还有婆婆温暖的手和笑容,陪伴着我孤独的童年,成为我永远的念想……

    如今,婆婆早已离开了人世,那些童谣和故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模糊不清。拿到周益民老师编著的这套《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时,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怀念的那些童谣和故事,都找到了一个家,而我,还有像我一样怀念童年的读者,都可以在这套书里找到一个永恒而温暖的家。

    人类的童年大抵也是如此吧,在艰苦的环境、漫长的历史中,慢慢学会采集、狩猎、取火、使用各种工具……那些富有韵律的劳动号子,那些对爱情、对生活的深情咏唱,那些质朴的民间故事,那些瑰丽的神话传说,陪伴着艰苦劳作的先民们,正如童谣和故事陪伴着如今的我们。仓颉造字,于是我们可以用文字刻录这些远古的花朵。前人用文字编织成的《山海经》《搜神记》,今天还在哺育我们的精神,更吸引我们前往遥远的宇宙,想象奇妙的未来。民间文学的记录与整理,因此具有了非凡的价值,无论科学如何进步,对于来路的回望,仍是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在。益民老师以一己之力,编著这样一套民间文学的读本,意义正在于此。

    不同于,或者说不只是一位民间文学的记录者、整理者,益民老师还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因此我们在这四本书里可以看到,大至整个框架,小到每个专题内部,都有内容的精心编排,每个专题后,都链接了“小锦囊”和“智慧谷”两个“彩蛋”。“小锦囊”有时给我们知识的概括,就专题适当延展,比如什么是对联、民间说唱的分类、“发鸠山”究竟在哪里等;更多的则为孩子们形成抽象思维、提升概括能力、拓展阅读视野做富有趣味的储备。比如“创世神话”,具体包括“天地开辟、人类创生、器物发明、制度创立、精神培育”,具有奠基文明的意义,由此再延伸至我国各民族中最为人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汉族神话、其他民族的“盘王”神话,指出其中不仅有瑰丽神奇的想象,更有不屈不挠、征服强力的精神。比如“火的神话”,介绍其他国家和民族盗取火种的故事,还引入弗雷泽的关于人类使用火的三个阶段——无火阶段、用火阶段、燃火阶段,使孩子们对火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有了整体了解和深刻体悟。只占一个页面的“小锦囊”,对孩子们来说,正如民间故事里那些宝物,是其日后长途跋涉的最佳陪伴,精巧轻便,却又包孕无穷,提供了汪洋大海的源头活水。成年读者也可时时受到启发,或得新知,或温故而知新。“智慧谷”则更显示出长期浸润在教学中方能有的课堂智慧。比如用清晰的表格梳理情节、比较异同;比如将易流于空泛无效的“想一想”转成目标清晰、易于操作的“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甚至“画一画”“唱一唱”,这“练一练”又绝非机械呆板的刷题式练习,而是润物无声,拾级而上;比如请孩子们用换文体、加角色或对话的方式重述故事,再听听伙伴或家人的看法,这在中学甚至大学阶段,都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沉浸式且富有互动性的审美与探究。

    益民老师是“诗化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也是一位高水准的音乐迷,他的微信头像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把大提琴与一位琴师,画面仅黑白两色,秀雅隽永,画如其人。诗意和音乐性也贯穿在了这套他潜心数年的读本中,使之富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专题中,他引入现代歌曲《化蝶》、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介绍据此改编的戏曲艺术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如数家珍般列出《梁祝》不同的演奏版本供读者选择。在《母语的故事》中,他专门辟出一章“用韵语讲故事”,让读者欣赏叶圣陶先生以诗歌形式、“ang”的韵脚叙述的武松打虎的经典故事,体会惊心动魄的情节以外叙事诗的独特节奏、雅化的语言、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他还让孩子们在散文体与韵文体的比较中寻找感觉上的细致区别,在用韵文体改写故事时,要多读几遍,力争顺口。涓涓细流,都汇入诗歌与音乐的大河,载孩子们去往远方与未来。

    有一次跟益民老师聊天,他劝我编一套“一个人的读本”,理由是虽不完美,却个性鲜明,能实现自己的“初心”,而不是在群体合作中妥协修正,沦为“四不像”,妥帖周到,却难以入心,无法形成长久的记忆与影响。现在想来,这大概就是他不辞辛苦、凡事亲力亲为地完成这套沉甸甸的四卷读本的理由吧。以他那样温和的性格,有这样的批评与坚持,可见其对这套读本的珍视与期待。

    我猜想益民老师看了上面这些絮絮叨叨的文字,最盼望的,是大家赶快忘了这些特点梳理、价值判断与意义总结,直接拿起书,在故事与歌谣里,在古旧与泥土的气息中安心地睡去,让那些富有神性的奇迹、向真向善向美的日常、咿咿呀呀的细语,浸润我们的梦境,化为我们的魂魄,当我们醒来,我们便成为永远的孩子,温柔善良,又坚定勇敢,跋山,涉水,奔月,逐火,问天……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新书速递     下一篇:儿童式幽默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