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学生思维的惰性
我们的课堂,应在丰富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在观察施莉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用多种方式穷尽学生的思维可能。
第一,用好整块学习时间。课堂上,教师要舍得给予学生整块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获得感悟。施莉老师的课堂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那么学生思维的马达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旋转到极限了呢?
课上有一个学习任务是默读课文或课外资料,找出你认为严监生吝啬的表现,用横线画下来,施莉老师给了5分钟时间。我观察的6位学生,都在阅读、思考、圈画着。但是,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圈画阶段,没有内心感受的输出。如果学生能在圈画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会更好。我们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整块学习时间,就要充分地用足、用好,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因为只有深度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施莉老师的课堂还有一个练笔训练,写一写表现班中潘同学“幽默”的典型事例。我观察的6位学生,有2位只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有3位写的事例不能体现潘同学幽默的特点。可能潘同学的幽默有些同学感受不到,让学生自己选择写作对象,学生会不会更有兴趣。我觉得,课堂上抛给学生的话题要具有开放性,学生要有话可说,如果问题本身比较狭隘,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得不到发散,得不到释放,那么学生创造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第二,优化教师的适时追问。课堂上,教师的追问如同探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地带。整堂课,施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追问、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观察组5号同学参与了“读句子,说说写的是谁”环节,他一开始只能说出写的是祥子,憨厚老实。教师继续追问,从这段外貌描写与他从事的职业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他答出了“结实”“强壮”,教师又补充了“坚挺”,这一系列追问和补充使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5号同学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严监生的吝啬”。他的回答是“严监生看到最后一根稻草被挑了就垂下了手说明他吝啬”,施莉老师马上告知他,你的回答没有说清,再说一遍。第二遍他还没有说清,于是施莉老师引导,“严监生临死时他最耿耿于怀的是什么”?这下,5号同学明白了,说“严监生为了不起眼的一灯油钱,死不瞑目,真是吝啬到极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严监生吝啬的表现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当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当学生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就需要教师适时追问,因势利导,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智慧火花迸发。
第三,打包小组的合作任务。学习任务的完成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释放有很大影响,学习任务尽可能整放、整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挑战性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可以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穷尽每位成员的思维可能。
课堂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评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事例是否典型。这个环节,施莉老师带着学生给每个事例打星,再让学生逐个修改,处理得有点散。我们是否可以变成一个小组合作的大问题:表现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事例中,哪几个事例具有典型性,打3星。打1星、2星的事例,能不能想办法进行修改补充晋升为3星。这样,原本零散的小任务打包抛给学生,让他们脑洞大开,通过与同伴交流分享,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凝聚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学生思维的惰性,要设计多种学习任务,穷尽学生思维的可能,让课堂生成出更多精彩信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