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帮扶的“泰州经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国家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后,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省统筹规划和领导下,江苏省泰州市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和不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形成了教育精准帮扶的“泰州经验”。

    以教育共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教育投入、贫困情况具有高度相关性。但由于教育扶贫的长期性和效果迟显性与脱贫时间表有冲突,教育扶贫在各地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往往被边缘化,扶贫主体部门更愿意将重心和资源用到见效快、易出政绩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脱贫的可持续性。

    教育扶贫虽然需要大量基础性投入,但是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超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穷地区不一定是弱教育。因此,扶贫工作中应当牢固树立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只求见效快、不求收效长的短视行为,优先发展教育从根源上不让贫困延续到下一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脱贫。自2017年起,泰州市采用集团化共建方式,与陕西咸阳15所学校(旬邑县4所、永寿县3所、长武县4所、淳化县4所)签订共建协议,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特色发展、品牌创建、教育教学等方面长期交流、共同发展。同时,拿出部分资金帮助贵州纳雍县猪场乡倮保鸠村新建幼儿园,彻底改变该村长期以来教学生活场地局促、教学设施设备匮乏的局面,让农村孩子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以资源共享凸显精准扶贫成效。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实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泰州市充分利用自主开发的“泰微课”优质信息资源平台,推动教育优质资源共有共享。“泰微课”免费向遵义、咸阳师生开放,在免费使用资源平台的带动下,遵义、咸阳两地不少学校也开始了微课的尝试和探索。但是在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贫困地区因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带宽达不到基本条件等短板,导致教育信息化无法发挥最大效用的梗阻。

    因此,在区域教育帮扶工作中,对教育精准帮扶资金的投入方向要有所侧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方面,要给予优先保障和政策倾斜。同时,将移动端作为推进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这样不仅能让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和弯路,还能避免先进地区输出的优质资源在结对帮扶地区无法接入的窘境。

    以教师共融实现教育扶贫由“输血”到“造血”。教育帮扶的初心是“授人以渔”和“造血”,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教育对象家庭背景不一、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一,仅仅依靠教育经验的生搬硬套和简单移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授人以鱼”和“输血”。因此,教育结对帮扶一定要彻底解决“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输血”与“造血”之间的关系,找准思维的症结和问题的关键,搞清楚先进地区教育优质发展依靠什么支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由此梳理出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办学规律和治教治校理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泰州市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教师、校长的培训和发展。每年接受10名遵义优秀青年校长、20名咸阳优秀中小学校长到泰州相关中小学(幼儿园)挂职,时间为2个月或半年。咸阳每年不定期组织名校长(园长)、学科带头人、一线教师前往泰州市跟岗学习。与此同时,泰州市积极开展送教、支教活动,先后选派22名教师到咸阳支教,近60名省特级教师、泰州教学名师赴咸阳、遵义、猪场乡开展讲座和培训,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一起探讨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良方,将优质教育资源的“种子”全面移入扶贫结对地区教育土壤中,实现教育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精”,所以不是一时激情,而是久久为功;需要“准”,所以不能采用单一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泰州市在推进教育精准帮扶过程中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为民情怀,做深、做实、做透教育帮扶的具体举措,真正发挥教育扶贫惠及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