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吴长青“造园记”
造一座理想中的园子,让教育自然发生。吴长青的学校文化再造之路其实并不神奇,几乎是任何一个中国校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的事。而在这所美轮美奂的中国校园背后,是他对美的向往、对人的尊重、对教育的热度。
——————————————————
每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校园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一条溪水从校园里蜿蜒穿过,溪畔一侧的道路旁,种着300多棵樱花树。正是樱花盛放的季节,远远望去像一大片粉色的云,微风吹过,樱花簌簌飘落,道路上瞬时也被粉色铺满了。
到了这个季节,学校就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樱花节。樱花有早樱、晚樱,花期也因此变长了。樱花道旁的石刻上,都是历代吟咏樱花的诗词。学生赏樱、读诗、拍照、写生,举办各种活动,沉浸在美的情境中。
每年樱花节期间,校长吴长青毫不吝啬地敞开校门,社会人士只要通过网上预约,就可以走进校园赏樱,感受其乐融融的教育文化。
在温州八高的校园里,一年四季,这样美好的教育情境随处上演。这是一座兼具江南水乡韵味与现代时尚气息的校园,远离城市喧嚣,处于山水环抱之中,灰、黑、白三色的教学楼是典雅的四合院风格,校园里的每一处回廊、天井、道路、亭台、绿植、溪流,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成为教育的承载体。
自从来到这里,吴长青用了近5年时间,通过文化改造,在一片荒芜之中建成了这样一个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校园,也融入了他对学校文化的美好向往,融入了他对师生发展的理想期待。
“教育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教育。校园应该成为美的承载,让师生浸润在美好的文化中,让教育自然发生。”吴长青说。
先要有一个理想
一个校园有了山水的浸润,就有了自然的灵动气息。
如今的温州八高,地处温州美丽的罗山生态园区,四周青山逶迤,门前绿水环绕。踏着一座石桥走进校园,迎面是两棵高大的榕树。从榕树旁拾阶而下,是一条缘溪而行的甬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道旁镌刻着温州童谣、山水诗、二十四孝图,还有小亭、石凳可以坐下小憩。
这条甬道的设计是吴长青的灵感。甬道环校园一周,近2000米,师生课间或饭后都可以在这里悠闲漫步。
许多来参观的校长,看着如园林一般美丽的校园,常常会问:“吴校长,改造这样一座校园,所需经费从哪里来?”
对于校长关心的问题,吴长青坦率地说:“先不要考虑钱,首先要考虑的是你想不想做、要做什么。想做什么都不清楚,要钱有什么用呢?”
对吴长青而言,校园改造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率性而为,而是承载着他的教育理想,是他对学校文化的系统重构。
2014年,由于初高中分离,原温州八中高中部从拥挤的老城区搬迁出来,在地处远郊的罗山脚下异地重建,成立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2015年3月,当吴长青调任这所学校的时候,在他面前只有矗立在荒郊野外的几幢教学楼,周遭还是一片凌乱的建筑工地。
与此同时,吴长青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挑战。新建的温州八高,是由3所学校的高中部合并而成。多校合并,如何尽快地消弭差异、统一人心,原本就是个大难题。更何况,学校又搬迁到这样偏僻的地方,教师的心理落差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吴长青没有陷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而是另辟蹊径地想到了一条超越性的办学策略,“必须用更上位的文化价值观去实现3所学校的文化融合,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吴长青查阅资料,考察周围,经常若有所思地在建设中的校园里走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这所学校未来的文化蓝图一点一点在他头脑中清晰起来。“整个校园如何设计,我都想好了。每一处地方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是按照我的设想来的。”吴长青说。
改造校园对吴长青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任温州十九中校长,那是一所面积仅27亩的城区学校,校园破旧不堪。吴长青到任后提出打造“绿色教育”,首先从种树种草、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听说他要种树,有人说:“吴校长,巴掌大的一个校园,哪有地方种树?”
吴长青笑而不语,仅用两年半时间,就从绿化校园入手,先后推出身心健康工程、快乐学习工程、修身成人工程等,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校园环境和师生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2014年9月,学校承办全国首届特色学校创建与名校长高峰论坛,吴长青的绿色教育也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赞叹。
因此,来到温州八高,看着百废待兴的校园,吴长青信心十足:“这样的学校,恰恰是给我一个把教育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啊,有梦想才会去憧憬。”
学校的教师还记得,吴长青来到学校后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人在校园里种下了50棵红叶李。“这是春天最早开花的植物之一,开花时非常漂亮。”吴长青说。
第二年春天,红叶李开花了,粉白色的繁花挂满枝头,闪耀在鲜亮的红色叶片中。一树树烂漫的花朵,给校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学校的文化再造
经过5年时间的改造,温州八高正依照吴长青脑海中的理想蓝图,一天一天变得美起来,成为一所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格、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教育园林。
跟随吴长青在校园里走一圈,边走边听他讲解,在为校园的精致美丽由衷赞叹的同时,更惊讶于他在校园文化改造上的良苦用心。在吴长青的口中和眼里,这个校园显得格外博大厚重,每一处亭台、每一条廊道、每一座庭院,甚至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是文化的承载,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半天。
“你看,从这个亭子望过去,对面就是大罗山的主峰,山上有明代重臣张璁创建的罗峰书院旧址。”吴长青说,“亭子取名‘望峰亭’,就是启示学生既要往高处看,领略自然风光,又要学习家乡的先贤,成为国家栋梁。”
走进教学楼,迎面是一条瓯越文化长廊,一路看过去,墙壁上镌刻悬挂着200多位温州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从王羲之、谢灵运、郭璞,到王十朋、张璁、袁枚、孙冶让、苏步青……每个人物吴长青都如数家珍。让他尤为自豪的是,校园里介绍的历代文化名人,比温州市文化馆里的人物还要齐全。
像这样的校园景观还有许多,中华文字长廊、琴棋书画厅、梅兰松竹菊园、政史地主题教室、世界五百强大学廊道……
“学生每天都会无数次从这里经过,耳濡目染之间自然会受到文化的浸润。”吴长青说。
的确,这样的校园处处都是文化的承载,它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气质。
在这样优美、典雅的校园里,教育不知不觉间变得柔和了。在高三年级教学楼里,尽管高考一天天临近,但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标语,取而代之的是温情脉脉的提醒——“你在昼夜中挥洒汗水,满园的花朵像这样盛开……”
同样地,教学楼里也看不到追逐打闹,听不到众声喧哗。教室外的长廊除了墙壁上的文化景观,随处都是开放式的书架和长桌长凳,学生从这里经过都不由得放慢脚步。课余时间,他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捧起书来静静阅读,有时也会低声地交流探讨。
这一切都让人惊讶于校园文化的魅力,也让人对吴长青所说的学校文化重建有了更深的感悟。
想当初,学校刚刚搬迁重建时,旁边的瓯海大道还没有开通,四周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从生活便利的城区来到偏僻、闭塞的远郊,一些教师难免心中失落,口出怨言。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却成了温州市最美的校园之一,成为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前来学习的窗口学校。在这里工作、学习的师生提起学校,都是一脸自豪。
究其原因,就在于吴长青通过学校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不仅让校园变得风格独具、风景如画,而且从这里发现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无论是浓郁的地域文化,还是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异彩纷呈的世界教育文化,都自然和谐地融进校园,散发出文化的韵味,成为无声的精神滋养。
“其实这样的校园文化改造,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整个设计蓝图都在我脑海里,今年没钱我就等等,明年有钱再继续做,一点一点把它变成现实。”吴长青说。让他最高兴的是,随着校园一天天美起来,各级领导对他改造校园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从“树木”到“树人”
在温州八高的校园里,树木与建筑相得益彰、如影随形,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除了有樱花大道,校园里还有银杏大道,种植了90多棵银杏树,一到秋天满树金黄,煞是美丽。沿着校园的溪水,则是一排柳树和桃树,树下特意铺设了木栈道。每年春天,溪畔桃红柳绿的景象,格外惹人流连。
“学校里树的种类很多,一共种有110多种植物,其中有29种果树。到了夏秋季节,校园里瓜果飘香。”吴长青笑道。
几乎每一棵树的名字,吴长青都叫得出来。有许多名贵的树种,是他不辞辛苦到外地的苗圃甚至深山老林里亲自挑选、一棵一棵移栽过来的。因此,在吴长青眼里,这些树木就像校园里的学生一样,每一棵都不一样,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