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堂改革样本·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展学,让学习看得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学习看得见”的展学课堂,旨在走向更专业的展学。始建于1934年的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2014年,学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借鉴认知科学、脑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立足“小班化”教学实际,提出并积极践行“让学习看得见”的教学主张。2017年下半年,学校对前期探索进行梳理和总结,初步架构展学“1+3”的课堂框架,使得“让学习看得见”的教学主张更加简洁。这里的“1”是指一个内核,即让学习看得见。“3”是指三个维度,即展示学情,让问题看得见;展示过程,让思维看得见;展示成果,让进步看得见。

    针对当前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差异,轻视学习过程性目标,单一追求学习结果,以及学生不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习成就感不足的问题,我们建构了“让学习看得见”的课堂框架和基本范式,开发了“让学习看得见”的学习工具和策略,确立了“让学习看得见”的评估标准。通过即时呈现学生学习经历、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行为,发挥成果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展学在课堂中可以看见什么

    顾名思义,展学就是将展示问题、过程、成果作为教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让学习看得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学习样态。学生个体或团队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不断向前推进的外显线索。在课堂上,学生因展而学,借展促思;教师依展施教,借展评学。

    过去的课堂也有“展学”,只不过那是一种原生态、随机自发的展学,展示的目标是泛化、模糊的;展示的成果是与学生偶然邂逅的,是教师不经意发现的;展示的主体通常是教师,是由教师随手拿来的;学生获得的结论通常是点状、碎片化的。我们提出和践行的“展学”是专业化、自觉的,展示的目标是精准、清晰的,与“作为目标的学习”清晰链接;展示的成果在教学目标中有预设,通常不会缺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主动寻找;展示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借助“学习单”,手握“寻获学习”的地图,在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同伴讨论、小心求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示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成果;学生获得结论一般是有联系的、结构化的。

    在这种专业化、自觉的展学中,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看见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因素:“看到”并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环节的目标,“看到”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看到”并想到自己采用的学习方式、使用的学习策略、参考的学习路径;“看到”自己能够利用的资源,可以得到的支持、协助和指导,可能获得的包容;“看到”并合理评估自己学到的成果、获得的进步,“看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要能看见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和学情细微的变化,看见并辨析出“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可见的学习》约翰·哈蒂著);看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何时发生,在什么情境下、什么环节中发生;看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困惑、迷思,以及学生希望得到、我们也可以提供的脚手架;看到学习氛围轻松与否、学习进程推进顺利与否、学习成果正确与否这些表象背后的根源,进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节奏,重建评判标准,改进教学设计,干预学习进程,促使学习真正发生,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学习,有效实现共同的、特定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那么,强调展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在我们看来,展学有利于增加见识,有利于增强自信,有利于加深体验,有利于让学习可视。

    展示究竟展什么

    展示真实的问题。展示的问题是来自于学生的问题,以了解真实的学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启发、指导学生个体或者学习小组敏锐地发现问题,清楚地描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展示问题。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梳理、分析遇到的问题,了解自己、同伴和小组的学习起点和目前现状。需要说明的是,要引导学生优先展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其他枝节问题或与目标无关的问题则在教学中相机展示或课后研讨。

    展示探究的过程。展示的过程就是展示知识生长的过程、方法应用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我们就是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和思维工具全面分析问题,尝试采用常用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获得包含符号概念、思维方式、方法策略、逻辑关系、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的完整性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养要求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尊重但不轻易接受甚至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课本的结论,并小心求证、追根究底,在对各种信息或结论进行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基于证据多角度进行思考,整合与重构合理结论或生成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增强自我监控、自我修正、自我调整的意识,发展元认知能力。

    展示获得的成果。我们所理解的成果,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变化的,关于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一切收获。学生一方面展示教师期盼出现的正确结论,包括大众共识、规范表达、新的发现、精彩观点、奇思妙想;另一方面也展示多数教师内心不愿意看到甚至刻意遮掩、隐瞒的失败体验,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产生的规范缺失、困惑迷思、片面观点,尤其是错误的理解……这些成果可以是语言成果,比如口头描述的操作流程,也可以是物化成果,比如手工制作的精美作品。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积极、适度、巧妙地介入,依据知识内在逻辑和儿童认知逻辑,通过问题启发、侧面点拨、补充说明、正确示范,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核心、内容的本质、科学的方法以及普遍的联系,引领和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感知,形成科学认知,获得有联系、结构化的成果。如果说学生展示的成果是一颗颗珍珠,那么教师引领就是将珍珠串成项链的线,这根线将学生获得的具体、个别、碎片、现象的认识上升为抽象、普遍、联系、本质的认识,形成纵横交错又高度分化的知识体系。

    用什么来实施展学

    教学中,教师借助具体的、有形的载体展示问题、方法和成果,可以让学习看得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里的载体主要是指学习单,学习单主要有预习单(或整理单)、活动单和个性化作业单。

    预习单或整理单主要展示学生的问题与已有基础。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利用预习单记录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梳理、分类、汇总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和班级整体的真实学情,再对教学目标进行二次修订,对教学活动进行二度设计,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活动单主要展示学生探究的过程与发现的结论。比如,在语文、科学、数学等教学中,教师聚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提出活动要求,提供探究材料,提示探究步骤,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并如实记录探究的方法与过程、获得的数据与结论。

    个性化作业单则展示学习的成果与后续的反馈。目前,我们针对学生易混、易错的内容设计练习,并提出分层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标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近年来,我们试图尝试一人一单,但工作量太大,难以操作,难以大面积推开。所以,我们采取一类一单或一层一单的做法。

    此外,学生还借助思维导图、知识树、结构图、小老师示范、情景模拟演出、现场创作、家校联系本等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看得见的过程中发展表达、操作、交往、合作、沟通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展学有哪些层级

    随着探索的深入,学生逐步由不会展示到学会展示,由自发展示到自觉展示,由单一展示到综合展示,由个案展示到完整展示。目前,我们的课堂一般有三个层级的展示:

    一度展示,是基于原生态课堂、碎片化、自发的体现学生个体(更多是不借助任何外力)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展示。

    二度展示,是基于教师点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体现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方法与成果的展示。比如,美术课展示经过同伴评价、教师指点并二次完善后的作品;英语课展示经过教师评点、同伴提醒、自己揣摩后的第二次朗读。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度展示,是指向更高质量、深度合作的展示,是基于综合应用,体现前后关联,甚至跨学科应用的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展示。比如,美术课展示融合多个个体或小组创意而综合创作的作品。三度展示实际上是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新的观点或成果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辨思维和创新素养。

    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展示中,学生也由简单、静态地展示信息和知识,到动态地展示技能和方法,再到完整地展示个体的能力和素养、小组的协商和对话,从而看见自己和同伴的进步,看见小组和班级的成长。

    为了合理评估展学课堂的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尝试对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素进行量化,确立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从学情、思维、成果等三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课堂成效进行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也能“看得见”。这样做,旨在提升师生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监控的能力,促进教师自觉审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优化学生的学生过程,改善、重塑课堂生态,始终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