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工程”助力区域教育优质脱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聚焦全市贫困地区农村薄弱中小学,以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100个教研工作坊为抓手,着力将外部“输血”式教育扶贫向内生“造血”式转变,在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教研转型、智库引领、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打造一支优质“头雁”队伍,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以教研工作坊为依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研工作坊是以市级教研员或区县教研员为引领,以1名工作坊坊主带领N名学校骨干教师的梯级培养模式,目的就是以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振兴乡村教育。在重庆市组建的100个教研工作坊中,有的项目注重学科概念和核心素养教学,如涪陵区第九中学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工作坊”;有的项目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如巫溪县店子初级中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工作坊”等。同时,工作坊还结合项目开展实际,围绕教师师德修养、教学技法、教学评价、课题研究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深度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一位农村教师在工作坊研讨会上感慨道,“我们要把工作坊集体研讨的精神、方向和方法带回去,带动自己所在区域和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领雁’有本事、‘从雁’有信心、‘群雁’有决心”。

    以“三个全覆盖”为布局,建立城乡多元帮扶机制。“领雁工程”注重促进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探索建构以均衡优质发展为目标、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项目引领为抓手的工作模式,实现课程创新基地、教研工作坊的“三个全覆盖”:一是覆盖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二是覆盖义务教育所有学科课程;三是覆盖全市40个区县。“三个全覆盖”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的高度肯定,为探索建构跨区域、跨学校的强弱结对、年段贯通、城乡同步的发展提供了行政保障和智力支撑。

    以教研联盟为纽带,发挥智库精准引领作用。为更好回应和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共性学科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广泛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校本教研的开放和融合,“领雁工程”采取教研联盟的方式,借助市、区教研员和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的研究合力,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做到一地资源全域共享,为同类型农村学校学科发展提供适切、多元的引领。一是组建学科联盟。依托市教科院平台将同一学科多个项目学校结成学科联盟,实现抱团发展,每年保证开展不少于两次集中研讨活动,就学科素养、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建设中的困惑、经验与成效进行交流与分享,目前已实现22个学科全覆盖、全辐射。二是动态凝聚专家队伍。在全市范围优选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优秀教研员等150余人组成“领雁工程”专家库,根据按需选聘、讲究实效、动态更新的原则,实现学校教师与市级专家“一键联通”的无障碍沟通机制。三是按需精准指导。根据阶段性建设任务,市区教研员、市级名师、特级教师以及学科骨干教师等专家全部下沉到项目组,针对方案规划、主题研修、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专业研究,为项目组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和帮扶。

    以竞赛展示交流为平台,探索长效发展机制。近年来,教育扶贫政策下的农村教师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多,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需要更多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其专业内涵,持续激发教师的成长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搭建赛课平台,提升师资水平。市领雁工程办公室为全市项目学校搭建赛课平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代培,极大激发了农村学校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动力,为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转化平台。

    组织评比活动,提升研究意识。为凝练项目研究阶段成果,帮助教师从经验总结走向理论验证,市教科院定期举办征文活动,通过对主题教研叙事、教师成长故事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评选,突出“来自农村、为了农村、发展农村”的特点,使征文成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深度反思、交流收获的载体。

    共建共进,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优质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体现对较薄弱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更在帮扶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帮扶到共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精进。另一方面,被帮扶学校从被动追赶者向主动奔跑者过渡,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领雁工程”不仅是一个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外在政策落实,更是农村教师实现二次成长的内生动力激发过程。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