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王维审如何面对无从下手的教育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很羡慕那些做研究的教师,自己也愿意试着做一些研究。可是,每当真的静下心来打算研究一些问题时,却又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怎样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更不知道研究的具体方法。最后,他问我能不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一线教师可以做的研究?我在对自己的长期研究行为进行简单回顾后,总结了以下3个方面或者类型的研究。

    对成熟的做法进行梳理提炼。在与教师座谈时,每当提及教学论文写作的话题,总有教师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认为写论文是专家名师的事情。这时,我一般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你有没有在某一个教学细节上做得比较满意?毫无悬念,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列举出自己最拿手的一些做法,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些做法带来的“巨大成果”。是的,每个人在长期的教育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做法通过研究的方式进行提炼升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

    具体来说,这个梳理提炼的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3个步骤:一是我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把个人比较松散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成简洁、有条理、具可操作性的“模板”,以便让他人能够通过阅读文字就知道怎样去实践;二是我的做法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可以这么说,任何成功的经验做法一定能够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持,从疲于实践到寻找理论支持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从经验走向理论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可以说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转型;三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的教育实践可以获得怎样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寻找理论依据并不仅是为了证明个人实践的正确性,其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理论提升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在理论指导下走向更加系统、科学和高效。

    对失败的教训进行归因修正。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看起来已经有些“过时”的名言,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依然具有效力。人总是难免失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误甚至错误——是“背着牛头不认账”“无理辩三分”式的拒不反思?还是心平气和地承认不足,积极对失败进行合理归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两种对待失败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教师可以在教育道路上走多远。

    从失败走向成功,大概要经过以下3个关键环节:一是对问题的陈述和概括,就是把导致自己失败的问题找出来,进行背景描述和关键环节记录,从而把一个失败的案例完整呈现出来;二是对问题进行归因,找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与问题后果之间的联系、解释和因果,从而真正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为问题的彻底解决确定方向和依据;三是形成较为合理的修正方案或策略。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之后就要通过一定的科研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入积极的自我改进状态。可以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案也就是由失败获得的教育研究成果。由此来看,从“失败”到“成功”,中间最需要的就是教育研究。

    对存在的困惑进行解释突破。教师在实践中总免不了遇到搞不清楚的问题。这些困惑就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梯子,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比如说,当一个教师遇到了一个比较纠结却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如果他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搞清楚,那么他收获的不仅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还有他进一步积极进取的激情和信心。相反,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他就会因焦虑不安而失去内心的平衡,然后遇到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他积压的困惑越来越多,就有可能慢慢走向倦怠和颓废。所以,及时化解教育生活中的困惑是教师走向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一个疑难问题或教育困惑的解决,需要教师的研究意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困惑的复述或表达,这既是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确认问题的过程。对一个教师来说,能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本身就是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其次就是能够充分解释困惑。任何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困惑,就是因为当事者不能用自己的已有实践来解释当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换一个路径来探寻原因。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能凭借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解释问题,还要能够借助教育原理和科学数据等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比较理性、科学的解释。最后就是要找到解决困惑的路径,这就需要借助科研的力量,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和路径开展综合研究,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教育研究本就不需要故作深沉的“高大上”,一线教师做研究更需要“接地气”。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教训和困惑,开展有效的微研究、小研究、真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因喜欢而全身心投入,因豁然开朗而获得能力和动力,这才是教师走上研究之路的最佳形态,也是必由之路。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