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立”教育 勇立课改潮头
“五峰钟灵百年学府传于古,华溪毓秀一代风流直到今”,这是浙江省永康中学(以下简称“永中”)的真实写照。创建于1912年的永中,百年桃李遍天下: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颜德岳、美国休斯敦医疗中心贝勒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陈思毅、国家一级作曲家胡梦桥……百年香樟遮天,永中的绿茵场、洒进阳光的课堂,时常有校歌在飘荡:“道德文章事功三大担,担担待担当……”铿锵有力,述说着这里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辈出英才、丰硕成果、鲜明特色,述说着永中的另一个名字——“五有名校”。
作为全省12所较早创办的中学之一,永中是金华市范围内除金华一中外较早创办的中学。永中的前身,是永康文化名流、《金华丛书》编辑、出版者胡凤丹先生在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独资修复的永康试院。而永中的创建,不仅标志着永康教育史上首次有了自己的中等教育,更给永康人民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校,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百年文化
滋养师生的精神内核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和同化着校园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道德、文章、事功”,抑或是“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对永中百年文化的生动诠释。所谓“道德”,乃人的行为合乎自然客观规律,合乎社会规范。所谓“文章”,一指书本文化,二指学习成果。所谓“事功”,肇始于“浙东学派”的事功学说,推崇读书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奉献和服务。从道德到文章,再到事功,永中是站在不同层次看教育:从哲学精神看学校教育,是培养有灵魂思想的人;从课程理念看学校教育,是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人;从社会价值看学校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人。
与永中文化的三层次相呼应,永中形成了“崇德明礼,博学明知”的校风,“怀仁施教,守善拓新”的教风,“笃志虚心,踏实活泼”的学风。每一组短短8个字组成的辞藻,都凝结着永中对全体师生的殷切期盼:永中培养的教师,应该真心对待教育,真诚对待学生;永中培养的教师,应该德正学高,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视野和宽大胸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获得智慧;永中培养的教师,应该从善如流,润人如水,以先进理念武装头脑,传授科学知识,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而从永中走出的学子,应该品学兼优,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循社会规范,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从永中走出的学子,应该笃志于学,一心一意,得丰硕果,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做大学问;从永中走出的学子,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保持少年之青春活力,立足社会,造福世界。
在外界看来,永中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仅在于扬名在外的学生,也在于殊荣颇满的教师。一所学校,获得所在市及以上荣誉高达100多人次,17名教师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这,就是永中的记录。为了培养学科领军教师,学校成立了“五峰学堂”,通过外聘专业导师、内聘实践导师,常态化开展“五峰会”、磨课说课、课堂研讨、命题说题、解题提升、论文指导、经验分享、技能比武等系列活动,注重培养五项全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名优班主任,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
“非指”课堂
搭建“353”教学模式
当新课改的浪潮席卷全国基础教育,永中这一百年老校似乎面临着更多的重任。回顾过去,底蕴文化亟待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课程设计亟待梳理与转型。就这样,2009年载入了永中的史册,当年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永康中学在永中正式挂牌,从此,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走进了永中的课堂,为永中人带来了“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也助力永中踏入了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永中校长胡德方深谙课改之要,他引领全体教师深研“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让“自主学习”“先生后师”“三多三少”“面向全体”等新课堂思想走进教师心间。内临颠覆性教改,外临优质生源流失,永中书写出“非指”课堂教学的十条“军规”,让学校走出了内外“战争”的阴霾:在师生作用的定位上要把握好“三自主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的引导是主动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引导是及时促进。在教学方式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二不”“四自”为基本标志……十条军规中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教学的翔实要求,也记录下了永中在“非指示性”教学上付出的所有苦功。
如今,在“双减”背景下,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永中的“非指”课堂所构建出的“353”教学模式也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第一个“3”代表教学前三要素:任务要明确、可行可操作,要求要科学有层级,时间要合理紧凑。“5”代表教学中的五步骤:一要独立学习,每人都有很大收获;二要交流完善,形成小组适恰答案;三要抽查明晰,形成班级适恰答案;四要教师评价准确,介绍精到;五要反馈检测,先举手反馈,后跟进检测。第二个“3”代表教学后三回查。要求体现三多三少:归纳法用得多,演绎法用得少;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
永中的课堂已然成为辐射校内外的校本研讨品牌。学校连续开展15届校本研讨周活动,探索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缤纷“五课”(即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展示课、中年教师观摩课、老年教师纪念课)、“互联网+”、卷入式教研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对新课堂的精准把脉。多管齐下的举措,成就了永中的高效课堂,也成就了具有永中特质的“五项全能教师”——能上好课、能管学生、能出成绩、能写论文、能主动学习。
“三立”教育
革新课程闭环系统
教学改革,其一是课堂,其二是课程。伴随着课堂借模、学模、构模等阶段的转型,永中的课程也迎来辞旧迎新的飞跃。“道德、文章、事功”,当不断追问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时,永中人始终未忘记学校文化,这与“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融合的结果,就是永中的“三立”教育在课程中的表达——“三立”课程。“三立”教育,寓意立德、立功、立言。落实到“三立”课程中,永中的基础型课程便成为以国家基础类课程为主,地方和校本辅助课程为补充的模样;而校本课程,也就是永中名声在外的拓展型课程,则成为多彩学子活力生长的永动机。“一纵一横”,这是永中进行课程改革时发掘的资源网格。“纵”着眼于历史资源,比如挖掘永中所在地的非遗,办好“永康铜艺”“方岩纸花”“永康鼓词”等校内精品课程。而“横”则侧重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知识整合与学科拓展,调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开设拓展型课程。
琳琅满目,课改之后永中的课程,就像一个让人惊喜连连的盲盒:仅拓展型课程永中就设置了22门,包括3D打印、婺剧、永康鼓词(金华市非遗项目)、方岩纸花(永康市非遗项目)、陶工坊、香囊制作、太极拳、航模、茶艺、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英语影视欣赏等,还开办了文学社、诗社、小记者团、合唱团、舞蹈队等。值得一提的是,永中的男篮、女篮已21次获得永康市冠军,两次获得金华市冠军,女篮两次进入省前16名,这无疑是对学校开展拓展型课程的极好回馈。与此同时,拓展型课程衍生的社团活动,也在时间的打磨中,成长为别有风味的永中特色校本课程。在学校的鼓励下,社团教师不断拓宽校本课程的维度,各社团指导教师组织编写了16本“永康中学社团教程”。其中,谢立友编写的《硬笔书法教程》获浙江省校本教材评比三等奖;杨铁金开发的“永康铜艺”、应启昂开发的“永康土陶”均获评金华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课程评价。评价是课改成效的试金石,也是课改修改与完善、走入新一轮改革的指挥棒。家校共育,在进行评价制度构建时,永中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全部纳入进来,这其中,教师因为是课程的第一实践者,拥有丰富的课程实践资料,所以在评价作用的占比更高,这也要求教师的评价要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时常对自己进行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除了要考虑评价主体,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是课程评价的重点领域。永中的课程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全方位和全过程。全方位,是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全过程,是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永中的课程评价方式,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各有侧重。针对基础型课程,学习的评价被分成学科知识测试评价、实践能力测试评价、道德品质评价、体能测试评价四种形式。针对拓展型课程的学业评价,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学校各类艺体活动、校内外各类竞赛等形式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表示。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听课评课、教案检查、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阶段性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分析等形式建立阶段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岁月的年轮,给永中带来的不是桎梏,而是教改新颜。立德、立功、立言,道德、文章、事功,一代又一代的永中人,正在继续传承着永中精神,记录着永中的多彩大事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