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立德启智 学本融和幸福
在美丽的淮河之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有一所环境幽美、底蕴深厚的特色学校——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实验学校。
从1999年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润心启智、融和至善”的办学理念,创新求索,积极进取,形成了“为人至柔、做事至坚”的校风,“仁爱守德、尚学明志”的教风,“博学睿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始终践行“融和幸福”教育观,以“建设书香弥漫的精神高地,打造幸福润泽的成长乐园”为办学目标,培养明德正心、开放包容的未来人才,让师生在和谐融洽、自然发生的教育活动中体验幸福,臻于至善。幸福地学、幸福地教、幸福地生活,已成为全体师生追求的目标。
凝心聚力,打造幸福团队
幸福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校长徐传信常说:“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团队里。学校靠什么吸引人?一不能靠待遇,二不能靠空许愿,靠的是能够给大家提供干一番事业的空间。”
简化行政管理,渗透人文关怀。校领导秉承“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管理理念,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坚持站在课堂一线,认真备课上课、参加教研,有担当,乐奉献。同时,学校努力打造“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的教师团队文化,鼓励教师以终身学习为信念,以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团结协作,互相督促,让教师人尽其职、人尽其才,充分享受职业幸福感。
丰富业余生活,活动见证幸福。为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每年举办系列文体活动——跳绳对抗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全体教职员工迎新年联欢会等,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享受工作的幸福感。
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幸福成长美美与共。学校始终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列为党建主要内容,向内一心挖潜力,做实“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传授教学方法,传承奉献精神;向外诚意求教,将名师“请进来”。2021年,邀请郑立平、呼宝珍两位教育名家到校作讲座,为全体教师带来“饕餮盛宴”。此外,学校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培训。每一位参训的教师都带着虔诚的心态和学校的嘱托,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入耳入心。孙玉青、罗娜、王婷婷等一批年轻的党员教师采百家之长,不仅在校内成为学科骨干教师,也活跃在县内外教师培训的讲台上,传播自己的教育智慧。代娟老师带领团队,组建了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既做教育,又搞研究,理论与实践双丰收。他们在学校党支部的关怀下幸福成长,向美求美,又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反哺学校,美美与共。
立德树人,培育时代少年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学校把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文化晕染德育氛围。教学楼命名“明德”“修身”等,文化墙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诸子名言、经典诗词、书法绘画等,广场、教室、走廊、楼梯,处处有文化,墙壁会“说话”,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平台联动丰富德育内容。通过黑板报、班会课、专题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深入解读,多方位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通过宣讲典型事例、观看事迹短片以及“身边人讲身边事”等形式,学习道德模范,诠释德育内涵,德育如春风化雨,花开满园。
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举行一系列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隆重庄严,国旗招展,国歌嘹亮,浓厚的爱国情感在师生心中激荡;在“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学习先烈英雄事迹;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观看红色电影,走进激情燃烧的年代,感悟英模精神;参观“走读淮河”实践教育基地,瞻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这些研学旅行活动,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知行合一。
志愿服务践行传统美德。学校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支教助学、教育扶贫、社区服务、社会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植树造林、文明交通、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等活动中敢于争先,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榜样示范带动向上向善。学校树立先进典型,评选道德模范、最美教师、新时代好少年、文明班级,以身边榜样的力量,诠释文明内涵,以感人至深的事迹,促人向真、向善。李臣老师被评为淮滨县“第四届感动淮滨年度人物”,李昊峰同学被评为“淮滨县首届新时代好少年”。
家校共育提升德育实效。学校组织系列家庭教育报告会,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学校和班级两级家委会的作用,举办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研讨会,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进一步构建家校教育合力,实现了教育方向一致、教育效果互补。
学生自育锤炼品德修为。学校成立学生会、校园志愿服务队、校园小管家等,寓德育于学生自育之中,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自愿参与管理、服务他人,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课后服务,开启智慧大门
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体系。
班本课程灵活多样。学校统筹规划,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全校实施班本课程。各个学科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精心设计本学科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兼顾整个初中阶段,使学生在参与中应用知识、体验快乐、获得成长。课程内容精心把关,形式灵活多样,范围全科兼有,时长灵活可控,监督反馈及时,为落实“双减”政策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舞台。
校本课程形神兼具。朗诵、话剧、棋艺等传统课程育人启智,3D打印、机器人、迷你四驱车等创新课程引人入胜,啦啦操、乒乓球社团、足球社团有序开展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体魄,又培养了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精彩纷呈,用艺术浸润心灵,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将校本课程服务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创新课后服务形式,保证社团课程服务效果,内容新颖,管理规范。校本课程中社团活动的多彩开展,为青春增添了一抹亮色,让学生在成长中发现更多的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在国家、省、市举办的演讲、朗诵、征文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彰显了实验学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书香致远,滋润美好心灵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把创建“书香校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积极创新。
充实图书资源,创设书香环境。目前学校藏书10多万册,开设5个阅览室,并配备图书管理员,方便师生借阅。每个班级都完善了图书角,围绕相关阅读主题,充实书柜,实现资源共享。各班级张贴“书香班级”宣传画或标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加强阅读管理,做好系列评比。阅读成为课后服务中的“必修课”,全校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充分享受沉浸式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借助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讲阅读的重要意义,推动“亲子共读”和海量阅读。每学期末,学校对各年级的阅读进行检测,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阅读之星”。2021年12月,孙玉青老师所带的726班被评为河南省“书香班级”。
成立博雅书社,拓宽教师视野。学校成立了以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班子成员积极参与的实验学校读书委员会,同时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博雅书社”,通过举办读书沙龙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倡导教师与经典为伴,做言行蕴经典、灵魂伴书香的师者。
搭建活动平台,共享读书乐趣。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读书主题手抄报评比、读书征文比赛等,为师生的读书行动注入蓬勃活力,提供不竭动力。
丰富读书节日,展示阅读成果。从2014年起,学校将每年4月世界读书日所在的周定为读书节,倡议全校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各具特色的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和读书风采,成为实验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学本教学”,推动课程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组织引领,率先垂范。校领导包保教研组,深入教研组听、评课,并给予指导性建议;教务处组织讨论课堂评价标准,进行导学案设计培训,举行全校导学案设计大赛,引导教师积极践行“学本教学”;政教处组织班主任认真做好学本学习小组建设,进行展学培训,涵养合作文化;教研组加强“学本教学”的集体教研,复习巩固自学成果,推进学本课堂实践。
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学校多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到校,观察课堂,剖析案例,指导备课上课。每学期开展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学本教学”优质课大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加强“青蓝工程”建设,课改先锋带动身边的伙伴,引导各学科组积极撰写论文,确立研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调查研究、课堂观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把握,并及时总结成果,在教研协作区或全县推广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