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教育帮助大学生应对未知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应急教育是一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更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使命,同时也是国家应急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既是高校完成其使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高校作为社会单元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后疫情时代”,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广泛而深远的挑战,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应急知识教育,高校作为重点防控区域,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应急教育。同时,更要从应急学科引领、应急教育协同、应急思想教育、应急文化营造等方面,积极推进高校应急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现有应急教育体系的重塑与升级。

    引领应急学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急教育散见于国际组织的文件、报告和基金援助项目。我国现代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教育起源于抗击非典时期。最近十多年,我国高校在应急教育与管理方面也跟进设置了相关专业,很多学校还增设了本科专业。但仍然存在应急教育体系不完善,应急教育专业开设不足,应急教育理论创新不强、内容偏窄,缺乏应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应急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应急学科的发展。应急学科建设需要以专业院系作为支撑平台,进一步与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融合,促进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学术交流,解决师资培养问题,提升应急教育讲授的效果,丰富应急教育科研的成果。同时,应建立由高校、政府、专业应急部门组成的高校应急教育协会,形成师资交流与培训机制,打造教学与研究的高质量平台。应急学科发展以系统、成熟的应急教育课程为标志。这也是更好地实现应急教育“进高校、入人心”的必要前提。有必要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应急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课程教育结构。一方面,注重应急教育通识课程的开发,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依据,以教材作为最终成果衡量标准,编写适应“后疫情时代”高校应急教育需求的优质教材。另一方面,还应注重疫情防控、危机心理调适等专项应急教育课程的研制,为高校学生群体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

    实现应急教育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的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医院等的密切合作,彰显了协同的重要性。“后疫情时代”,应急教育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尚需构建完善的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教学机制。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借鉴国外他山之石的基础上,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积极推进应急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的现代化。政府是应急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者,应进一步推进高校应急教育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高校、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资源整合调动机制,积极支援高校应急教育体系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制定保障政策并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考核。高校既要发挥校内校外教师的专业优势,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政策、资金、人员和场所保障应急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日常教育教学计划。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协调联动、高效推进的应急教育工作机制。应急教育应打造一个共享互通、高效便捷、弹性智慧的应急教育新生态。

    强化应急思想教育高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成长期,持续学习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应急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全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和执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高校应急教育必须囊括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敬畏自然。保持身心健康是高校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的基本前提。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复杂严峻。高校应急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忧患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作为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与政治责任感,更加健全地理解政府治理的要旨和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和忧患意识,促进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国家利益。紧密跟踪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强化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提高其抗挫与抗压能力。

    营造应急文化氛围。高校应急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形成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系统中主要体现为对青年学生的关注、关心与关爱;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活动,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在高校应急教育系统中,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则应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塑造学生的应急情怀。一方面,引领学生观看应急管理中充满“爱”“希望”的影视作品和加强正能量案例教学,让高校学生接受心灵洗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横幅、海报等载体传播应急文化,持续、渐进建构预防、安全的重叠共识,营造浓郁的应急文化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传播,已对世界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冲击。高校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教育管理有益做法,把应急教育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工作,把握应急教育规律,开展高校应急教育实践,提升大学生应急意识,培养应急技巧,推动高校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和安全环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搭建完整的应急学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需要实现应急教育的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推动高校应急教育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系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