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二实验小学:打造高效课堂 书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显得越来越重要。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未来。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牢牢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二实验小学,自2013年建校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紧紧抓住教改机遇,以“关注每一个细节,欣赏每一名学生”为导向,积极构建“开心学习,快乐生活”的教育氛围,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以探索课程架构为主线,以打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为重点,围绕“学为中心”逐步探索,形成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效课堂——“乐课程”体系,让每一名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地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全面提升课堂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教师,核心在学生,目标在质量。学校努力打造的“乐课程”体系,其中心任务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包含由单纯的追求知识向育人转化,重视课堂育人功能,在快乐中培养健全人格;由培养学生共性向发展学生个性转化,强化个性化表达,在快乐中满足其个性化成长需求;由注重课堂程序化向关注课堂实践转化,开放思维,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且在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两大原则:凡是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与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凡是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法都可以去落实。

    创新顶层设计模式

    扎实推进课堂改革

    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上,学校将借鉴与创新并举、批判与生成共存,设置了课前准备、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

    依据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导学案设计整体思路,各年级以教研组为单位,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列出预习提纲。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审定,形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及预习提纲发至学生,为上课做好准备。

    同时,学校以课内探究强化过程性监督,通过导题明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当堂检测5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贯穿学习始终,以此培养学生乐学、想学、会学、能学的良好品质。

    课堂首先从1分钟的导题明标开始,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其次是10分钟的学生组内自主学习,让学生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梳理,并指派“发言人”总结陈述。接着是12分钟的合作探究,学生先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在此环节,学校鼓励教师尽量减少参与,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竞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高频互动而精彩。然后通过8分钟的展示提升,让学生迅速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及要点,并据此以小组总结、采访追问、摆擂台、课本剧等形式集中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最后以4分钟的当堂检测收尾,教师依据不同难易程度以及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设计问卷,学生可相互问答,也可集体作答,以多样化形式检验和展示课堂效果。

    另外,在课后提升方面,学校提出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理念。学校不断对个性化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升级,持续强化“年级梯次、学科错时”的作业设计管理机制及分层次作业设置机制,以条目化表述的形式,将作业评改要求和优秀作业评选标准呈现给教师,逐步形成三个“统一”,即:统一布置作业,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不同学科错时作业,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平均用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规范布置作业;统一作业形式,在原有作业形式基础上,尝试实践性作业、学科融合性作业;统一作业评价机制,通过对不同层面学生作业数量、难度的深入了解,逐步形成分层、弹性作业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有效保证作业的“提质增效”。

    完善多元教学内容

    释放教育生态活力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还紧追课改步伐,丰富和完善了“一体双翼”“乐课程”体系。“一体”即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这是根本;“双翼”即专题课程与社团课程,这是学科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学校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以“三不”(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负担不过重)为原则,努力探索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实现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纵向跨界,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融为一体。

    专题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学校从学科的本质出发,构建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学科+”学习模式。例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为出发点,积极寻找语文与体育学科的关联,学校安排专业教师编排体操,将《三字经》等文本的背诵与健体操深度融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的专题课程模式。除此之外,多学科融合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此外,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立足现有资源,开发了社团课程和益智课程,实现了以“学科+N”为主题的跨界学习模式。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择一门社团课程和一门益智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打破了班级限制,实现了班级、年级、学科等的综合跨界,让有共同学习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充分实现对话与交流,在轻松学习中形成N项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莘县第二实验小学,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教改新星,闪耀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学校以打造特色化高效课堂为抓手,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活水源头和发展的根本,基于这个共识,学校将围绕“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改革模式,让课堂激发学生思维,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实现“精师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真正打造公平、优质的特色教育品牌。(宋军 李章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