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内蒙古教育系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认真学习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再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中央对内蒙古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内蒙古工作的殷切期望。”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雅丽表示,全区教育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坚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牢记嘱托 筑梦北疆”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全方位育人空间,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看来,必须发扬团结奋斗精神,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作贡献,当好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激动地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殷红梅告诉记者,许多地方已在尝试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整合进学校。以贵州为例,长顺县教育局将少数民族文化编写进了《这方热土这方情》地方教材中,贵州师范大学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等。这些举措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和内涵建设,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中副校长贺颖春说,要探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模块课程,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半径。要加大民族地区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教学模式调研指导,扎实有序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统编教材教学效度。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宝江表示,全盟教育系统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推进各族师生互学共融、助学助教。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表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把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埋入每个师生的心灵深处。同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师生的“五个认同”。

    “我们将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有形有感有效’的形式,引导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晖说。

    (统稿:本报记者 高众 采写:记者 高众 郝文婷 高毅哲)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