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专创融合”关键在抓牢“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在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脱离于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
“专创融合”难,问题出在哪儿
当前,一些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实践活动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状况。
一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两张皮”现象。在相关部门政策引领下,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但部分课程依然是在维持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小修小补,通常表现为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在专业课程之外增加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和内容,而在专业课程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理念与精神。
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未能引发专业教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由于不少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未能引发并带动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具体表现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传授过程中,忽视既有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之间的联系,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三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以“项目”替代“教育”的现象。无论是在师生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较强的、片面追求创业实际结果的功利化倾向。比如部分高校以“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做法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极简化处理,忽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本真功能的发挥。
“专创融合”的基础在于“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为依托,不同于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大学不仅是传授高等知识、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组织,这种组织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要素的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培养的人重在“创新”,即实现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创业而创业”。
从本质上讲,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的科学属性,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属性。但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即便是最基础的理论研究也蕴含着向应用转化的可能。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来源于专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功能上具有同质性。这种紧密联系也正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的基石,可以说,专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升华和进一步深化。如果片面割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无法凸显其价值。唯有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切实在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方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于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专创融合”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贯穿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实现二者有效融合。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厚植积极进取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伴随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场域的拓展而不断衍生出的奋发向上、寻求突破的校园文化,它肩负着创造新事物、引领新思想的重要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塑造亟须把敢于冒险、容忍失败、质疑权威、自己动手的精神作为符合高校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此同时,高校还需在价值认同、态度取向、利益观念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应用研究、学术成果转化、市场化生存等方式不断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激活高校创新创业基因与创新创业动力,全方位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益。
其次,创设灵活多样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上,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关学科的衔接、市场的跟进需要、教学对象的需求等多重因素,基于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课程基础上融入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高校可以综合采用包括讲授创业案例、传授创新方法、开展企业家讲座等在内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在实践活动层面,高校一方面可以依据学院特点与专长,鼓励各院系、研究中心等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革,通过积极开展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各教学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活动。
再其次,搭建健全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作为工作依托的组织机构的支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师专业胜任力不强、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备等现实问题,打造以校本师资培训为主、政府师资培训为辅、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治理能力,高校应在宏观指导层面健全党政工作领导与规章制度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推进创新创业组织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对接,在微观层面加强创新创业组织自身资源获取能力、专业服务能力等建设,理顺“高校—政府—企业”三者权责边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组织的良性发展。
(作者刘文杰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张彦通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数字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21ASH008]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