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随人走”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实际是一种重申,也精准切中了时下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痛点”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教育资源配置、学位供给,一般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或是城市的行政等级来进行,这就容易导致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口流出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学位需求下降,一些学校出现“招生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在一些人口流入较多的城镇,又出现了公立学位“一位难求”的尴尬。这样一种错配,既影响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对最大化实现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形成了障碍。
当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早就开始行动。如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督促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学位资源相对紧张的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按照常住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强城镇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当地户籍适龄儿童和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确保“应入尽入”、就近入学;今年1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提出,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现教育资源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指导各地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保障足够的公办学校学位供给。
公开信息显示,在近年来随迁子女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020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429.7万,在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85.8%,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89.2%)大体相当。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为何再次进行强调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当前在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上,不同地方的积极性仍呈现出明显差距。如去年教育部就通报了300个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较低的县区,要求各地“一县一案”制定工作方案,切实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人口的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地方教育资源需求的变化仍在继续,要动态地确保教育资源供给跟着人和需求走,不能止于某个阶段的“一次性”调整,而必须真正建立“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和政策规范,真正实现常态化、灵活性和硬约束。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是在城镇化背景下,确保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升级版要求,也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基础保障之一。当然,这不仅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也更有赖于各地方和部门形成合力,真正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随人走”,按实际需求分配。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