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学校管理如何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政策,不限于一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如何精准解读,特别是对照文件读懂自己,反观自己学校所在阶段和达成度,在研究中找到系统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常态、长效行动,是全国所有中小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为应对挑战,梳理实践经验,重庆市巴蜀小学始终秉持“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系统思维看“双减”,致力于以思维方式的改变为切口,深化研究如何通过“备教学评”全链条改革,在保障作业、课堂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均衡提升,通过总结实践优势、内在规律,找到“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的行动力量,明晰“双减”的学校路径。

    “备”指向学科融合

    “双减”的内核是减负增效提质。学校要依托校本教研,在“备”字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如何在“备课、备教、备作业”中实现跨学科融合,凭借学科间相近关联、对比与互补关联,在各学科知识之间创建意义链接,凸显学科育人功能,让宏观的“育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成为教师的共识,让微观的“各学科、各课时作业、课堂系统思维”成为教师的共同行动,切实将“唯升学”“唯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重庆市巴蜀小学经过三年的“备”,开发完成覆盖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的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教小助手”,智慧和技术赋能教学拓展、学科融合、视界创新,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靶向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跨学科融合,整体设计学科基础性和拓展性作业,丰富作业形式,让综合素质站上目标高位。

    “教”链接真实生活场景

    对学校而言,“双减”的主阵地毋庸置疑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是“双减”的核心要求。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需改变固有思维和传统方式,强调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融合,基于生活经验,最终指向生活实践。常态、长效的课堂,就应该是观照社会生活、还原真实场景、注重实践体验、在场感满满的模样,变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为师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共创共生的生命相遇。

    如写作课《___即景》,我们通过学校公众号征稿,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记录美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下,师生共同拓展课堂,从单薄的书本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体验中实现学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效链接,恢复知识在生活中的活力。

    “学”强调自主成长

    “双减”呼唤教育生态重构,促使学习方式改变。学校要坚守儿童立场,充分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兴趣差异等,以契合儿童视角的自主化课程设计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收获真实成长。

    例如,我们开设了“搭建中国空间站”“我和青铜有个约会”“创办巴蜀儿童银行”“山城步道美食推介官”等丰富的主题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一到六年级涵盖入学适应、劳动服务、科学创造、文化自信、社会参与、个性成长等主题,在家长、社会的协力下实施,学生通过真实情境、跨界体验、动手实践,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注重全面个性的非认知发展,让每个主题的实践课堂都看得见真实生长。

    “评”彰显综合素养

    “评”作为教学目标的调整反馈和教学体系的最后闭环,是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评”必须融入常态,在教学任何环节中不能缺位。“双减”下,学校要坚守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无论是作业设计还是课堂内外的诊断,作为一种实践与反馈的形式,最终需回到教育之根本,指向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夯筑底色。如学校适时动态化生成基于数据的素质报告单等,都是学校秉持全面发展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完整生活、全面发展,将最为关键的“评”环节有机融入各项课程和生活实践,让评价和未来看得见,可视化地回应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的常态、长效方式创新。

    教育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实践哲学。面对“双减”的时代拷问,一所基层学校,除了带着教师们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校长还需要带领班子置身看得见的未来,守正创新,回归育人本质,更好地研究为何做、持续做的机制,回到热气腾腾的教育现场,系统化推动“备教学评”整体改革,不断研究补强优化各级链条,作出新时代具有校本特色的“双减”应答。

作业提质增效需要系列制度保障

张淑琴

    “双减”政策落地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成为了学校每周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学科各备课组将作业设计纳入单元整组备课环节,按照单元学习目标梳理步骤、设计作业内容、规划作业梯度,监管每日作业做到“量有度、质有效、时有限”。

    例如,在临沂市北城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研讨活动中,教研组长将教师们分组,将三单作业的设计任务分到不同的小组。30分钟后,小组研讨结束,三单作业在投影上展示,教师们现场进行下水练习,找到设计中的短板和知识盲点后,进行第二次修改。

    学校以“作业与课堂一体,课前、课中、课后作业整合”的思路,构建了“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批改与反馈—作业数据再应用”的闭环式管理体系。

    作业的设计是门大学问,而如何实现作业从设计到布置的真正落地,提质增效,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实施。

    周五下午,教务处老师将每个班级的作业审批单收齐,同时把每个教研组递交的作业设计审批表交给教研员们审批。这项工作从去年9月一直延续至今。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学校都提出要控制作业量,可到了教师那儿,语文布置半小时作业,数学也布置半小时作业,还有英语、科学、美术等各科作业累加,小学生的作业强度堪比高中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北城小学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四位一体”的作业联控机制,利用三项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教研组长审批、班主任协调和学校巡查制度。教务处老师负责整理的就是各教研组上报的下周学科作业设置表和各班级上报的班级作业设置表。两种表格的提报让作业管理更加规范,存在问题立整立改,及时总结,也有效监控了学生作业的时间。

    新的学期,教务处的作业公示制度将更加常态化,建立作业公示平台,优化作业管理,严控作业时间。任课教师每天在班内发布作业内容和用时情况,家长查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协调。

    作业系统管理让教师和学生们的负担都减轻了,以往教师们“随心所欲”布置作业,把自己陷入了作业堆中,陷入了作业的重复布置与批改中。如今,教师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专业发展上、用在课堂的精讲高效上。

    作业的有效完成,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三方共同携手,才能保障作业有效实施,家校合作共育,打好“双减”组合拳。

    临沂市北城小学周边多数是还建社区,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学生的教育。学校借助“双减”契机,举办“校园开放日”,家长进课堂、进校园、进餐厅,参与学校体育节、科技节、少代会等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同时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心育人”的课后服务模式。

    很多学生家长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前孩子有时候晚上10点多还在写作业,家长们都觉得是正常现象,写不完作业到底要不要孩子去睡觉也是家长的两难选择。现在学校要求每天提醒孩子早睡觉,作业写不完也不让写了。孩子每天精神很好,上课也不打呵欠了,虽然较之前作业少了,但成绩反而提升了。

    北城小学作业管理机制的产生是临沂市兰山区小学探索作业创新的一个缩影。“双减”步履不停,作业设计的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围绕“轻负高效”,兰山区通过开展作业设计比赛与管理教学论坛等,不断推动全区小学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双减”的主动脉,成为落实“双减”的主力军,全力推进“双减”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营造“孩子快乐、家长满意、老师乐意”的良好育人氛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