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带来“出口畅入口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年来,毕业生正式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100%,近百名学生通过认定获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称号,毕业后3年平均工资5510元、职位晋升比例超70%。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滨州职业学院“三教”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近年来,滨州职院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大力推进“三教”改革,深耕内涵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快速适应岗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而“出口畅则入口旺”,滨州职院逐渐形成吸引考生报考的强力磁场。

    多维驱动,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改革“潮平两岸阔”

    “谁来教”是“三教”改革的灵魂之问。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滨州职院多维驱动,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多种形式,把打造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优、教育理念新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三教”改革的牛鼻子,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制定教职工全员培训计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定期选派专任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或研修锻炼,提升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考核,聘用企业骨干、行业带头人、技术能手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师素质培养模式。三是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引进重点建设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专业领军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具有博士学位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四是青年教师能力养成工程。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一对一”指导;定期组织新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活动,测评不通过的暂缓上岗;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定期举办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推动教师自我加压,增强使命感,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作为自我成长的自觉动力。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和教学比赛中成绩突出的,在职称评聘中实现直晋或直升,形成“人人不甘落后、个个永争第一”的良好氛围,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通过四大工程的实施,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护理、云计算两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位教师被评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达16项。

    多业创特,构建融合式课程体系,教材改革“润物细无声”

    “教什么”是“三教”改革的时代命题。要将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高职生“淬火成钢”,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乃至大国工匠,既离不开名师的指引施教,也离不开对课程体系的精心构建,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专业和精品课程。滨州职院努力探索课程改革,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式课程体系,进一步打造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夯实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之基。

    学校立足课堂,深化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全方位、全维度育人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跟产业升级,构建 “智能+”特色专业课程,建立校企互通机制,将最新技术要求和岗位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职业性;与行业、企业或同行合作,基于工作过程或流程,以项目、案例、任务为载体开发和设计课程,打造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系统知识+复合能力”重构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认真分析对接岗位的能力要求,融入职业技能(资格)标准,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促进中、高职衔接,切实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善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开发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和服务实践教学的虚拟仿真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校出台实施《教材管理办法》,通过教材建设助推教学改革。推动校企双元开发新形态教材,对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特色专业教材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专业课教师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立起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专业教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鼓励教师教材开发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多法并教,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教法改革“好风凭借力”

    “怎么教”是“三教”改革的活力之源。如果说,教师、教材改革筑牢了滨州职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积蓄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那么教法改革则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改革的活力迸发,进一步解决了教师怎么教、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学、怎么学成的问题。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学校大胆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化、情境式教学,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积极思考,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快速成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打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学校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造提升一体化教室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云班课教学、云教材开发,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平台进行自我诊断改进,实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在2020年获“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荣誉称号。以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云班课等教育平台为载体,建设、完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应用平台并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条件。实施混合课程建设,上网课程323门,建成78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3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任务式、项目式、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让课堂不再是单调沉闷的灌输式授课,而是鲜活有趣、充满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大展身手,展示个性化教学;学生探究、钻研、实践的学习思维不断得到强化,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现从“要学会”到“要学好”的转变。近3年,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73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32项。

    借助信息化手段,学校教法改革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护理专业群创新“3+N”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均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施“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引入德国培养模式和西门子课程体系及内容;航海技术专业群构建“四三五”立德树人体系,全面推行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等。

    (作者系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