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红色土壤 培育“三农”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专业教师郭春贵对茄子整枝技术考核项目讲解考核要点。 ②金瑞盛公司技术员为蔬菜定向班学生讲解茄子栽植技术。 ③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对学生练功棚进行考核评分。

    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一座农田灌溉工程——江西省瑞金东华陂旁,一堂“设施蔬菜”课正在进行。赣州农业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师郭春贵现场教授学生农田灌溉技术,讲述东华陂背后的革命故事。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为苏区振兴培养“三农”急需人才?赣州农校把红色传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了“三农”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

    苏区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苏区时期,当时的山林水利局为了老百姓不饿肚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建立帮工组、耕田队、劳动互助社等,帮助老百姓开展农业生产。我们深受感染,增强了学好农业技术、为赣州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袁慧明说。

    “多年来,赣州农校将当地宝贵的优秀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深入挖掘本地的客家耕读文化与阳明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我所用。”赣州农校副校长谢敏介绍说。

    按照苏区农业、耕读传家、知行合一、民以食为天、现代农业、农人使命6个板块,赣州农校搜集整理了苏区突出“为农”人物、农业相关红色故事、客家先民耕读故事、王阳明治理赣南典型事件等文稿、图片、视频各类素材共计100余份。

    依托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中央红军出发地历史纪念园、寻乌调查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建立“三农”情怀主题体验式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和红色遗址、讲解苏区故事、回顾客家农耕历史等活动,还编排了红色情景剧《红色记忆》《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红色文化主题节目,不断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实训基地有工作流程图,还开辟了长征小道;学生在食堂就餐时,能聆听发生在红土地上的初心故事……赣州农校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理想信念。

    建立“菜单式”课程体系

    赣州农校2017届毕业生钟翔入校时选择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到了二年级,他和同学们分流到“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猪的生产”“养殖场生产经营”等3个不同方向,课程设置也大为不同。“精准化的专业培养增强了岗位适应性,让我毕业以后能很快上手。”正在养殖基地上班的钟翔说道。

    为满足苏区振兴发展所需,赣州农校将“三农”人才按职业性质划分为农业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四大类。根据四类人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的不同要求,在原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建立“菜单式”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精准建立菜单式课程。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可根据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形成专业‘学习菜单’,构建个性化、精准式人才培养方案。”赣州农校教务科长李能巡介绍说。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很多学校只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忽略了对学生毕业后职业适应性的考核。如今,赣州农校推行“三要素贯通”全过程考核,将“知识技能、情怀培养、职业发展”三要素贯通,不仅考核知识与技能,更重点考核“三农”情怀的培养效果及职业发展的适应性。

    在具体操作上,教师、企业导师、基地讲师共同组成多元化考核小组,开展由“学习考核+从业考核”组成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考核评价。将学生毕业或学员结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根据评价反馈情况,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诊改。

    此外,赣州农校还独创“回炉”制度。如果毕业后的学生出现“本领恐慌”,学校将分批次召回,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培训,提升其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能力。

    开展实践教学多模式探索

    浸种,催芽,播种,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实训基地,一群年轻学生正跟老师一起进行蔬菜育苗,干得热火朝天,这是赣州农校2020级蔬菜专业学生在此实训。

    于都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的创办者是赣州农校学员,这里还是赣州农校的校企共建教学培训推广中心。如今,富硒蔬菜种植规模已超过一万亩,产品不仅远销广东、湖南、湖北等地,还坐上中欧班列销往欧洲。

    从2019年开始,赣州农校与产业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教学培训推广中心。学生在此开展“半耕半读”理实一体化学习,增强实践训练,提升处理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还与基地共同开展农技培训、技术研发、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推广等项目。

    “学生们在基地跟着基地师傅们一起学习了一年,进步飞快,技术与为人处世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赣州金瑞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赣州农校农民培训学员邱瑞枝说。

    实践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最好方式。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赣州农校采取不同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在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双轮动—五段式”实践教学,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所需职业技能有机融入3年5个阶段,在第三、四阶段实习过程中采用岗位轮动与班级轮动的方式,每班依次进行为期3个月的轮岗实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各岗位间轮替实施教学活动,有效解决牧医专业教学计划与动物养殖生产周期性无法有效衔接、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

    在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实行“校中厂”现代学徒制教学,实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等“六合一”专业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农产品加工人才。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不同,赣州农校建立菜单式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实施精准化教学和全息式考核,全面提升了‘三农’人才培养质量。”赣州农校党委书记温学延说,只有学生具有了深厚的“三农”情怀、扎实的农业知识技能,才能为苏区振兴、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