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笑谈班级生活的新境遇新空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班级生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域,也是学生公共伦理建构的过程。面对后疫情时代公共伦理的改变,班主任要识别班级生活的新境遇,积极为班级生活拓展新空间。本期刊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聪对后疫情时代班级生活思考的第三篇——

    ——————————————————————————

    疫情不仅考验科技水平,而且也考验人类社会的交往、沟通等公共伦理问题。疫情期间,人们更依赖各种“云平台”交流联系,公共生活的新变化虽然在后疫情时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然而因此引发的新思考却更深入。

    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生活,班级生活兼有公共生活的伦理特征,兼具公共精神,并指向了人类发展需要具备的公共品质,因而班级生活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活伦理。后疫情时代,班主任应识别班级生活伦理的新境遇,积极为班级生活拓展新空间。

    着力强化公共精神,厘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渐趋实现集体与个人相统一。疫情期间,虽然班主任与学生不能见面,同学之间难以线下沟通,但他们彼此关照、守望相助,让班级生活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且更加富有温情。因为,在彼此内心深处仍然有“我们是一个班”的公共伦理观念,班主任和学生都在关心、关注“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这种班级生活方式一改以往面对面互动的方式,而成为考验班级凝聚力、持久力的重要因素。

    历经疫情,班级生活虽然恢复如初,但学生所感知的独特经历却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提供了新境遇。例如,不参与集体活动是否会体验到快乐?缺乏集体力量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生心中,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后疫情时代,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厘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引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集体与个人的统一,建构彼此关心、关怀的公共伦理。

    切实增强公共责任,协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渐趋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班主任要引领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帮助学生协调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自觉履行公共义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正当权利。纵观复课复学后的诸多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好习惯,所有这些新变化都为班主任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提供了新空间。

    不断提升公共品质,识别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发展。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离不开他所植根的社会生活。疫情期间的公共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公共行为被禁止时,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学生感知的这些公共事件实际上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班级生活在后疫情时代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值得班主任密切关注。

    其一,人际间的界限如何保持?受疫情影响,复学后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沟通时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后疫情时代,班级生活中的个体是否需要保持这样的界限?虽然客观上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这种有距离的公共伦理的含义。实际上,在班级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一种公共卫生的习惯,也正成为一种友好、尊重的表现。

    其二,疫情期间,人际交往之所以能够在线上持续进行,很大程度上与人们之间的信任相关。班主任信任学生,所以能够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开展居家线上学习;同学间互相信任,所以能够及时沟通信息、互通有无。这种在特殊时期建立的信任,在后疫情时代仍然是班级生活宝贵的精神财富,班主任应借此推动班级生活持续开展。

    其三,班级生活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生活,每个生活其中的个体皆因情感而凝聚在一起。虽然在疫情期间大家无法直接见面,但彼此的挂牵、对以往班级生活的怀念,实际上都表明了班主任、学生等个体之间有深厚的情感。后疫情时代,班主任可以延续这些情感要素,进一步夯实班级的凝聚力,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情感充沛的精神家园。

    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之所以需要班主任格外关注,正在于这场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伦理。班级生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域,也是学生公共伦理建构的过程。班主任应理性识别公共伦理所面对的新境遇,着力提升班级生活品质。

    (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