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让教育走进孩子真实的世界
晚上10点洗漱完毕,安静地读着书,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阅读思路——原来是学校家委会主任带队送水果、问寒暖。深夜里做这事虽显做作,但看到果盘还是觉得暖心的。
过满的服务,如同过满的教育,一旦有了明显的路径导向与过多的表演成分,便失去了大半的效果。
同样的操作,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我们在引入家委会或者社会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时,如何保障家长没有“质子”感觉而去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呢?
想起之前外出访学的一幕。早晨上学的每个路口,社区志愿者都身穿反光服,协调指挥过往车辆,组织孩子自然成队过马路。早餐时我就思考,如果志愿者换成家长,这样的家校配合自然演化为社区服务,这种自发的服务可是行政力量也难推动的,且是原生内动力。这一环节的家长参与,使教育有了力量,走出校园,教化社会,这不就是梁漱溟先生当年乡村实验的目标吗?
若学校邀请和引导家长参与这一教育环节,是带有很强的教育思辨与智慧的温馨场景。同样是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孩子面对家长与普通社会工作人员是不同的,对父母显然会更尊重,尽管社会工作人员也是他人父母,但这需要一个与己关联的环节,一旦与自己权益链接后,孩子会更平和遵纪,因为这里不知哪天就轮到我的父母值岗,今天我不尊重这位家长,哪天我的父母来服务时,就会有人模仿我来不尊重我的家长,这是我不愿看到的。
这方法区别于教师、学生执勤对孩子的监控监督。后者总有一个矛盾,就是有监管范围的问题。总会有执勤监管不到的地方,既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监督并管理,监管不到自然混乱。这就不得不要求再扩大执勤范围,但监管的范围与人数永远都有调配问题,这是制度设计的矛盾所在。
我们何不试一下这个方法——在学期初,即与家委会做权责明确的分工协商,如食堂的监督,如周边管理的参与,将权责开放给家长,延伸成为学校引导的社区服务,这是再好不过的社会力量引入教育的尝试。提前规划与协商家委会的定位,将家长邀入参与校内外某些事务的日常决策与管理,做好权责划分,是互相尊重,是同心同力。家委会在学校成长中的功效就能如健身养生,长期的保健维护总比日常不练遇事急救强一些。
刚工作时,一位老教师跟我说:“你看,咱们教的孩子,在咱跟前老实巴交、学习认真,到了高中或大学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什么都敢干,还是咱们管理的好啊。”当时我颇引以为豪。后来跟成长起来的孩子交流才知道,原来很多事不过是在高压管理下转为了地下活动,高高在上的老师自然是看不到的。
正如某年期末,我请几个帮忙处理班级事务的学生吃饭,聊到校内的路队和自觉的排队时,我骄傲地说:“你看咱们校园的路队多整齐啊,每个人都能列队行进,没有喧嚣打闹。”一个孩子噗嗤笑出了声:“老师啊,可得了吧,那是学校有检查员。出了校门谁还管啊,全都露出本性,根本不是学校假装整齐那样”。
是啊,这才是他们真实的模样,我们总是摆着教育的姿态,总拿督查的方式去管理,文明是长不到孩子心中的。这一点不是孩子看的比我们更真切,而是我们总是愿意被自己的一点作为而感动、所蒙蔽。正如孩子所说,我们的管理触角哪有那么长,哪能随时随地纠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是时候摆脱说教、纠查的姿态,让校园少一些威权管理,还原孩子自然的模样,这样才能显现问题、启发自觉,辅助孩子表里如一的真实成长,如此,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真实的世界。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