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教师写作的源泉在课堂
●访谈嘉宾
于鸿雁 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师,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编著有《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等。
王召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曾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十大语文教学之星”称号。编著有《主题写作十二课》《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等。
——————————————
谈到教师工作,似乎与忙碌分不开,但我们总能从身边名师身上看到,他们除日常教学之外,还会积极阅读、写作、参加培训,甚至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们的时间从哪里来?
“课比天大”,这句北京四中前辈留下的话,一直萦绕在于鸿雁的耳边。上好课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教师时间越长、实践经验越多,对课的解读也越丰富。在于鸿雁看来,阅读、写作、培训、教研等最终成就的还是课堂。反过来,课堂教学的体验和反思也会让阅读获得更宽的指向,让写作获得鲜活的资料,让培训和教研拥有自主意义上的聚焦点。
复旦附中教师王召强习惯今日事今日毕,尽可能提前一到两周时间完成备课工作,提前半年做好备课计划,以此来安排自己的阅读、观影、写作计划。名师的时间并不比任何人更多,只不过看待和运用时间的方式方法不同。
对于想要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教师,两位受访教师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表达的愿望,沉下心来,让手中的笔动起来,“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努力成为学生理想的教师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都是高中教师,在您看来,一个理想的高中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于鸿雁:既然在谈读写关系,那么持续不断阅读、多个领域阅读,是理想高中教师的必要条件。此外,关爱学生、愿意帮助学生,无论从学科的角度还是从成人的角度,都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兴趣专长就更好了。
王召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自己踏上工作岗位时给学生布置的第一道作文题目,就是《我理想的语文老师》,当初我布置这道题的初衷就是想从学生那里了解一下他们对语文教师的期望。我记得他们当时大多写到了酷爱阅读、博闻强识、风趣幽默、平易温和等,从教20年来,我也一直以学生心目中这些理想的语文教师标准自期。
不过,现在我要加上一条,一个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是一个转化型的知识分子,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换句话说,就是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传统的“士”的形象,成为一个多向度、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都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在日常写作时是否就已经有了要出版作品的意识?
于鸿雁:我的两部作品,内容都是基于教育教学的。“人文游学”是北京四中自2007年开始创建、持续了14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团队投入了大量心血,也感受到了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经过一年半的筹备,2018年我出版了《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一书,这本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再现,也是课程建设的总结和提升。
《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是开设红楼梦选修课之后的成果。开设选修课时,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出版意图,只是很投入、很享受地备课、上课,课程内容受到了学生和一部分老师的“追捧”,我们便“受宠若惊”“忘乎所以”,有了一个念头,就是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梳理出来,向高校的通识课“十五讲”致敬。当时“活字文化”正在策划名著阅读导读音频系列选题,了解到此课程后,双方沟通,希望能够出版一本名著细读导读,于是我们正式启动写作计划。半年之后,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之后经过多次删减修改,2019年下半年出版了这本书。
王召强:这要看写作的内容和体裁。我日常写作的教学论文,一般都是报纸杂志的约稿,主题比较零散,合在一起出版的可能性不大。我最喜欢的文学表达样式是诗歌,有时兴致来了每天可以写一首,有时则长达数年写不出一首。出版诗集的难度当然更大,我没有奢望自己的诗集有朝一日可以出版,就让它们沉寂在那里也挺好。需要出版的作品,我都会事先跟出版社沟通好再动笔,最近稿约比较多,出版计划也比较多,所以有点手忙脚乱。
中国教师报:您还记得自己写下的第一篇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吗?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写作的?
于鸿雁:刚入职时,电脑还不是普及物,自己又年轻,教案和家长会发言稿都是手写的。为了避免紧张,许多时候连“各位家长,大家好”都是写出来的。现在想想,真是夸张得很。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那篇《写给春天》可以算是第一篇吧。作为班主任,我想在新年联欢会上送给学生一份像样的礼物,于是完成了一篇能够把全班学生名字嵌进去的文章,编撰了一个童话故事,让每个学生出现得自然又个性十足,印发给学生。现在,这批学生毕业20年了,有些人还将其视为珍品。
王召强:我写的第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应该是一篇题为《浅谈导语的设计》的文章,发表在《松江教育》上。那是工作的前两年,当时我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比较重视,就把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下,没想到能够发表在区级刊物上。促使我写作的动机就是想找个人聊聊自己在教学上的体会,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跟你聊这些,写下来可以求教于同行和专家。
为备课而进行的阅读最有效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您的阅读经验有哪些?
于鸿雁:我不是专业写作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的阅读经验是,为了备课而进行的阅读是最有效率的阅读。
王召强:俗话说,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不过人总是要输入得多一点。我的阅读兴趣比较广泛,凡是好书总想一睹为快,但是能够拿来输出的出口就那么几个,无非是谈语文教学领域中的阅读和写作而已。
我近年来最重要的阅读经验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绝不仅仅是读完一本书而已,而是要读与之相关的几乎所有的书,这样才能形成对这本书深入的、批判性的思考,其实也就是专题阅读。例如,最近我攻读的是唐史专题,但凡与唐史相关的经典论著,从陈寅恪、黄永年、岑仲勉、傅璇琮到孟宪实、张明扬、方坚铭等学者的书,我都会找来一读。我一年大概要读100本书,而且大多是精读,泛读的书越来越少,我不想在这种只需要泛读的书上浪费太多时间,因为我想精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多了,人生苦短,时间容不得浪费。
中国教师报:许多教师都明白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但仍然每年读书寥寥,写作平平。您是否一直都有写作的动力,某一个阶段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怎么办?
于鸿雁:北京四中在教育教学上有一个任务要求,即每学年每位教师都要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年9月中旬是“收债时段”。收上来的论文由学校教科室审阅评级,并且全部汇总印刷。于是,在暑期回望过去的一年,寻找自己的日常工作亮点,发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火花,以论文的形式梳理、凝定下来,就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从“……浅谈”“……课例反思”到主题阅读的有效开展,从实践活动到课程建设,慢慢有了沉潜的意识和科学表达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倡导自主命题进行学习测试,一套语文试卷基本全是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寻寻觅觅”的结果。
关于日常教学,没有对特定文本的相关阅读、没有新鲜的时政阅读,也是很难胜任的,或者说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达成学科育人的目的。
王召强:我一直都有读书的动力,但是写作的动力不强。因为读书总是可以获得新知,每多读一本好书,都有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但写作不然,写作好像要把你“淘尽”的感觉,总感觉没什么好说的,也没什么好写的,好像前人都已经说光了写尽了,轮到你简直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好搁笔。所以只好强迫自己多写一点,就像每天都要更新公众号的人一样,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坚持写下去。
课堂教学是写作的源泉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都出版了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关的书,以此为例,请两位谈谈如何规划写作一本书?
于鸿雁:一般来说,首先是明确书稿整体逻辑和框架;其次是确定书稿阅读定位和书写风格,包括书稿字数;最后,明确初稿完成时间。
我的写作初衷和指向都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我写作的源泉,教学分享的意愿让我能够持续写作。
此外,团队协作是我的写作动力。这两本书的背后,分别有一个团队,团队或大或小,小的团队只有两个人,大的团队有10人左右。作为团队负责人,需要为团队成员搭建共同进步的平台。把教育教学设计转化为有一定架构性和逻辑性的文字,这中间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写作是一个逼迫自己想明白、写明白的事情。
完成《中学生博物之旅·教学手册》的撰稿和统稿工作时,我也是这样的工作状态。这本书是北京四中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建的中学博物馆课程教师用书,以国博常设展“古代中国”8个历史时期64件文物为载体,以物证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