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德〕韩炳哲倾 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看随想

    韩炳哲是当代韩裔德国哲学家,他对网络时代的诸多弊病都有深刻的揭示。本文针对的就是倾听能力的弱化,网络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将焦点转向自身,丧失了倾听的能力。倾听是一种内化的主动行为,需要耐心和包容,需要弱化自我,以帮助他者打开心扉。我们这个时代,过多的言说造成了倾听的缺席,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生活中,这样的倾向都值得我们反思。(杨赢)

    ————————————————————————————

    将来或许会产生一种职业,叫作“倾听者”,为他人奉献其听觉并收取酬劳。人们去找倾听者,因为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人可以听他说话。如今,我们越来越丧失倾听的能力。妨碍倾听的罪魁祸首便是日渐严重的自我聚焦,是社会的自恋化倾向。那喀索斯对女神厄科的求爱之语无动于衷,这求爱之语或许就是他者的声音了。如此一来,她便沦落至不断重复自己的声音。

    倾听并非被动的行为。它的突出之处在于一种独特的主动性。“我”首先必须对他者表示欢迎,也就是说,肯定他者的“他性”。然后“我”将听觉赠予他。倾听是一个馈赠、一种给予、一份礼物。在倾听的帮助下,他者才能去倾诉。它并非被动地追随他者之言谈。从某种意义上说,倾听先行于倾诉。在他者开口之前,“我”便已经在倾听,或者说,“我”做倾听之态,以使他者开口。是“倾听”邀请他者去“倾诉”,解放他,让他显露出“他性”。倾听者是一个共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者畅所欲言。因此,倾听有治愈之功效。

    埃里亚斯·卡内蒂将赫尔曼·布洛赫提升到一个理想倾听者的高度。他将其听觉无私地奉献给他者。他热情好客的、耐心倾听的“沉默”邀请他者侃侃而谈:“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他接纳一切,人们只有在没有将话说尽、说透之时,才会感到不自在。然而在与其他倾听者的谈话中,有时候会来到某个时刻,此时人们突然收住,对自己说:‘停!就到这里吧,不要再说下去了!’人们原本期望吐露心声,此刻却变得危险了——因为,人们如何才能再次回归自己?之后人们又当如何再次独处?此情此景在布洛赫那里永远不会出现,没什么会喊停,人们不会在任何地方撞上警告牌或警示标识,虽然跌跌撞撞,人们却仍越行越远、越走越快,仿佛喝醉了酒一般。你会惊奇地领略到,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话去谈论他自己,一个人越敢说,越忘情,说起话来就会越滔滔不绝。”布洛赫的沉默是友好的,是热情好客的。为了他者,他将自己完全撤回。他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插一言。

    布洛赫的沉默是一种热情好客的沉默,这与分析家的沉默不同,分析家听见一切,却并未真正倾听他者。热情好客的倾听者将自己放空为他者的共振空间,将他者搭救进来。只是倾听而已,便有治愈之效。

    根据卡内蒂的说法,倾听者的沉默中只会“间或出现细微的、清晰可闻的呼吸声,这呼吸声向说话者证明,他不仅被倾听着,而且被吸纳着,仿佛你每说一句话就踏进一栋房子,并在那里从容落座”。这些细微的呼吸声是热情好客的信号,是一种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鼓励。它们是最低限度的反应,因为深思熟虑的词句会意味着评判,会等于表达了立场。卡内蒂指出一种独特的“停顿”,它等同于避免去评判。倾听者对于评判是非常克制的,仿佛每一个评判都等同于一种偏见,这偏见很可能就是对他者的背叛。

    倾听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对他者的友好吸纳是吸气,但并非将他者吞并,而是容纳、庇护他者。倾听者清空自己。他成为无关紧要者。这种“空”就是他的热情好客:“他仿佛海纳百川,为了去庇护所有。”

    倾听者对他者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为耐心。耐心的被动性是倾听的第一准则。倾听者全心全意地将自己交给他者。这种托付是倾听的另一条伦理准则。单单这一点就阻止了人们耽于自己。“自我”是没有能力去倾听的。作为他者共振空间的“倾听之所”只有在“自我”停摆时才能开启。对“自我”的迷恋被对他者的癫狂与渴求取代。

    倾听者的“烦”是针对他者的,这与海德格尔理论中针对自己的“烦”截然相反。出于为他者担忧,卡内蒂愿意去倾听。“倾听”帮助他者打开心扉:“最重要的是和陌生者交谈。然而,人们必须这样做,才能让他们开口,在此期间人们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开口说话。如果做不到这样,那么死亡就开始了。”这种死亡不是“我”的死亡,而是他者的死亡。我的话语、我的判断,甚至是我的热情都会使他者身上的一些东西消亡:“让每个人说话吧,你不要说话;你的话语会夺走他人的形象。你的热情会模糊他人的界线;当你说话的时候,他们不再认识自己;他们就成了你。”

    “点赞”的文化拒绝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冲击。凡是想要完全逃避伤害的人终将一无所获。任何深刻的经验、洞见皆存在于伤害的否定性之中。单纯的“点赞”完全就是经验的最低等级。埃里亚斯·卡内蒂将两种不同的精神区分开来,“那些在伤口里安家的,和那些在房子里安家的”。“伤口”即“豁口”,他者由此走进来。它也是为他者敞开的耳朵。那些完全宅在家里的人,那些把自己锁在房子里的人,是没有能力去倾听的。房子保护着“自我”免遭他人的入侵,而伤口打破居家的、自恋的内在。因此,它成为向他者敞开的大门。

    (选自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吴琼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