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所是,如期而至
在我看来,一所津津乐道的学校,是让教育回到常识、成长回到原点的地方,以包容成全学生的“放肆”与“恣意”。
首先,让儿童探索伟力,让思辨激发惊奇之心。在巴德美际学校,我们以学习力、交往力、思辨力为三个支柱来践行博雅教育。学习力是指孩子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交往力即人际觉知,是孩子能够“推己及人”的动力源;而思辨力是博雅课程的核心,是作出自我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思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把它做成一门课程,就是希望能与儿童的天性合作。儿童的天性中自带探索的基因,所有的动词都是他们探索的路径:吸、爬、抓、跑、喊……大多数成年人以“知道”的方式回答世界,而孩童以“惊奇”的方式追问世界。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思辨与惊奇之心是标志,学业成绩是基石。因为这样的路径会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与生命紧紧相连。
就像我们开发的思辨课程,老师和孩子们从对《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讨论出发,构建自己的“问题博物馆”,在“提问—对话—解决—再提问—辩论”的课堂环节里各抒己见。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感叹:“我们好像在破案!”一群三年级孩子竟从这个绘本故事出发,跟着老师走到了哲学家柏拉图那里,思考何为“洞穴理论”。孩子们大胆地提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洞穴里有一条路通往外面”“第一个逃跑的囚徒是怎么逃跑的”“逃出去之后呢”……而老师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知道——做假设。”思辨永远没有结尾。不只是思辨,其他学科亦是如此——永远追随儿童的惊奇之心。
其次,赋予每个孩子勇气,让活泼天性“如是”展开。“如是”艺术节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传统。“如是”,取其“如其所是,如期而至”的意味,以喻儿童成长的历程。放下我们作为成年人诸多的“期望”,放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完美小孩的神话,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性和解——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成当初的自己,把自己当成现在的孩子,更把孩子当成大人共情。因为儿童作为天生的建构者,对新事物的探索总是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他摆弄、捣鼓、拆除,最后方能重建。
孩子们天生是街头“涂鸦艺术家”,怎么办?是班主任三令五申不允许在学校墙面涂鸦?还是对涂鸦的孩子进行指责?都不是。我们专门开辟了一面落地窗供孩子们涂鸦,作为他们美术课程的项目成果,也作为他们参与校园建设的成果。此外,当月的教师执行校长也策划出“造物·如归”的活动,与孩子们共商共建校园环创。就这样,孩子们的天性“如其所是”地展开,而一所学校的生命力也因此“如期而至”。
最后,游戏创造交往,交往召唤行动能量。当孩子来到这所学校,他们进校必修的就是情绪管理课程。愤怒、痛苦、绝望、忧伤、高兴等情绪,他们需要明晰自己身处怎样的状态中,如何管理这种状态,让情绪不失控,让他人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困扰,这就是人际觉知力的培养。
为了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产生交往和学习的内驱力,我们把整个学校打造成巨大的游戏场。在进校之初就会告诉孩子:“亲爱的,你即将进入美际星球,而不是一所学校。”在这个星球上,唯一通行的货币是“时间值”。一个班级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公约、执事长老,而班级之外的公共区域更是孩子们无限创造的实践场。在游戏中应运而生的智慧使孩子们开辟了越来越丰富的游戏产业——巴德证券交易所、“不知道”处理公司、时间管理局、时间银行分行、巴德邮局等。
正是在这个交往的场域中,孩子们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主建构了“问辨课堂”。在问辨之前,孩子们会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上课的时间实际上是组内共学的时间。一个交往的课堂逐渐生成:从“我的目标”激发“我的质疑”,利用“我的资源”思辨“我的研究”,共享“我的表达”并接纳“我的存疑”。
于孩子们而言,最好的栖居之地不是我们给予了什么,而是他们参与建造了什么,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多少回应。我常说“赤子之乐,思之无邪”,一所让人津津乐道的学校必定拥有朴素的赤子之乐,她的生命力像一种鲁莽笨拙的爱,但爱得具体,爱得专注,爱得若有所思。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巴德美际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