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97年,我29岁,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执教《曼谷的小象》,获得了一等奖。在那之前,我认为自己喜欢语文,在那之后,我认定自己对语文是热爱。

    喜欢和热爱有什么不同,从喜欢到热爱有路径吗?热爱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要义吗?

    “挺过去,前面就是艳阳天”,这是1997年9月19日晚上我日记的题目。那个阶段,每天高强度的研讨已经是常态,晚上照例是校长带着6人小团队一起磨课,10点过了,我们基本已经想清楚重点段落的教学过程,校长让我把伙伴当学生,当场演示一遍。我脑子已经有点转不动了,请求第二天再讲。校长坚持,并亲自示范了一遍。我知道拗不过了,就在这个拗不过的瞬间,脑子突然清醒了很多。10分钟后,我把先前那团模糊的东西讲得清清楚楚,连我自己也很吃惊。

    2015年,作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的我到上海听到顾泠沅先生讲“在能力极限边缘寻求突破”,我清晰地链接了这句话与这个瞬间。能力极限边缘是认知的边缘、体力的边缘、也是自我惯性的边缘,当初那个突然清醒的瞬间是人知道没有退路以后的真实反应。挺过去看到的艳阳天是什么?直接看到的是问题解决,是在团队助力下教学行为的升级,比这更重要的是“原来我可以”的自信生长,是自我突破的深刻体验。一堂课里有多少奥秘,一个人有多少可能性,没有深入其间是无法体会的,你越往深处走,看到的会越多,问题越多,好奇也会与日俱增,古人把这叫作“不悱不发”,只有这样的深度体验,才会唤醒沉睡的思想活力,只有思想的跨越才能带来行动的突破。

    突破的关键在于“深”,往深处想,在深处改,朝深处持续推进。深耕,是农人丰收的法宝,也是从喜欢走向热爱的必经之路。

    2018年9月,我指导的《我的心儿怦怦跳》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了第一名,赛前我就说,这是一节“完成度”较高的参赛课。如何衡量耕得深不深,我喜欢用完成度来表达。许多教师上了一辈子的课,专业却没有太大提升,原因就在于没有深耕的体验,没有追求常态课的完成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未曾体验过对课堂的热爱。

    完成度是什么,是想清楚了去做,做不清楚再想,自己想不清楚找人一起想,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做出来了再回过头想,在这样知与行的来回中长出自己的新知新行,成长很慢,功夫长在具体的事上。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呢?

    第一步,一学期深耕一节课,知道好课的样子,体验好课的滋味,明白什么是完成度。课,需要磨。抓住机会,主动成为那个被磨的人,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三人教研、五人展示”就是人人都可以做起来的方式。学期初,自己选定一个研究问题,发起一个教研活动,研磨团队至少由三人组成,一定要选一个比你专业能力高的伙伴。最后展示至少有五人观摩,除了两位同伴,可以邀请学校领导、教研员、家长,甚至亲人朋友。这里要给自己预设提升空间,研磨过程中的相互研讨,展示时的评点,自己的记录反思以及最后形成完整的资料结集。自己要讲清楚这个完整的过程,明确完成度是怎样逐步提高的,这样的研究一学期一次,是专业进阶的不二选择。

    第二步,把每节课当成作品郑重对待。把做好一个作品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教学中,继续领悟和摸索,这是个且思且行的研究过程。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谁来引导,主动作为、坚持作为,提升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是整个人生的精进状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爱上的不仅仅是一节节高质量的课,还有那个有作为的自己。

    2017年,我50岁,给自己报了书法网络课程作为生日礼物,开启了天天写字的生活。第一节课,老师就讲落笔的每一画都是作品,要郑重对待。当作业变成作品,就多了几分认真和周全,写完后一定好好存放。身边人看到这样几年如一日坚持,都夸我有毅力,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毅力,是热爱。

    什么是热爱,就是做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享受和奖赏,不做会不舒服,每天会惦记着要给自己留这样一个时刻。

    这样的生活令人向往,这样的生命更有质量。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教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